沈志起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富有哲理的古訓,道出了學習的總體方法——必須邊學習、邊思考,使學習和思考緊密地結合起來。否則,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式的學習是不會有多大收益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讀一篇文章時,如果在讀之前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說在讀時只是為了讀而讀,讀完之后,文章重點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恐怕自己也不甚了了。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讀之前,要么思維沒有明確的指向,要么就是讀時沒有逐詞逐句地去品嘗、比較、分析。換句話說,就是光“學”而沒有“思”。就如何讀書的問題,葉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頌文句,
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是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語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性。”“讀過一節停一停,回轉去想一下這一解說的什么,這個辦法可以使自己經常清楚,并且容易記住。……讀一遍未必能夠,而且大多是不夠的,于是讀第二遍第三遍。讀過幾遍之后,若還有若干地方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番查參考的功夫……”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葉老的諄諄教誨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課堂教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春光,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的誤區。就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一理念的落實來看,還存在著走過場的現象。譬如,就自主探究學習方面,聽課發現,當老師揭示出新內容以后,便安排了“自學”這一環節,老師的想法是好的,如果利用得好,確實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但問題是:自學前教師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盲目地學習,沒有明確地提出重點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學到什么程度。等到學生“自學”完了,才出示一些設計的問題,由于學生提前沒有心理準備,大都不知所云,沒辦法教師只有自己開講,讓學生被動地聆聽。這樣的“自學”實質是形式主義的表現,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而且還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再比如,有的老師讓學生“自學”前,雖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學生對一些問題正處于“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時候,教師不是進行恰當的點撥,啟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恰當的途徑,而是急于求成地將解決
問題的主動權接替過來,將現成答案奉送給學生。其結果是學生的一系列思維“中道崩殂”。長此下去,學生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產生依賴思想。又如,有的教師急功近利,提出的要求是讓學生快速“自學”,美其名曰提高效率。結果學生只是為了追求速度,而不講求實效。當他們還沒有弄清所以然時,老師已宣布自學終止,甚至連提問這一環都沒有安排,自己便進行講述,這種現象更不值得提倡。就“合作學習”的問題,存在的形式主義現象則更為嚴重。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小組討論”,存在的問題是:首先,無論提出的問題有沒有思維價值,一律組織學生討論;其次,就是把它作為落實新課改理念的一種裝飾。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些課就會發現:當老師宣布小組討論開始后,前排學生邊“唰”地回過身去,滿教堂都是嘈雜的聲音,四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但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過后,教師宣布“停”,學生立刻停了下來,站起來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教師在提問時也說:“你認為如何如何?”……在這里,教師和學生關注的仍是個體行為。從學生的回答就知道,他們的“合作”是表面行為,只不過是四人坐在一起而已,其實質還是“各自為戰”;從老師的提問來看,關注的還是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至于是否安排了“合作”,連他們自己都忘記了。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將“學”和“思”緊密結合起來,必須起碼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組織教學時,必須有明確的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無需思維。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里的問題包括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而鼓勵學生提問題更為重要,問題都由教師提出,仍然是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應試行為。二是必須創設思維的環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要充分相信學生,讓他們去探索。對此,北京師范大學肖川博士曾說:“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把握;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面對;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創造。”三是要把握好點撥的火候。即不到學生因憤激而努力探索的時候,就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有想法要表達而說不出的時候,就不去啟發他。做到了上述幾點,學生的“學”與“思”才能有機地統一起來。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美林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