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是以“聽、說、讀、寫”活動為基礎,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能力的一門學科。但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只是注重教材文本的教學,往往忽略了“語文園地”這片小天地的教學。筆者認為這片小天地里確實有大文章可作。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章安排的都有“語文園地”(也有稱“回顧拓展”“積累運用”的),其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上Ш芏嗬蠋熤皇前阉鳛橐淮尉毠P,或一次課外活動,其實如果發掘好這片天地,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聽
語文園地中,安排的“美文賞析”就可以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教學中,我特地為這一活動挑一節有雨的課時。把學生集中到多媒體教室,我先誦讀了一首戴望舒的《雨巷》,讓學生感受江南的煙雨之美。接著告訴學生,這么美好的景色,總使一個人念念不忘——他就是臺灣當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今天,我們就來“聽”他的一篇散文《聽聽那冷雨》,要求閉目聆聽,邊聽邊想象品味。在《高山流水》的配樂中,一個男中音娓娓道來。那聲音仿佛不是朗讀,只是在訴說。所以,那些擬聲詞,那雨聲,那思鄉的人,一下子都在學生的腦海中活了起來。
二、說
二年級“語文園地”中有個夸家鄉的活動,教學活動中,我就把它用來訓練學生“說”的能力。課前,我搜集了一些圖片,有桂林山水,有故宮長城,有永定土樓,還有霧霾天氣、污染的河流等。上課時,先展示給學生看,并作以簡介。然后,讓學生思考我們家鄉有什么?(這個對小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沒辦法,只能給他們提示淮河平原的廣闊,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有清清的河水,皎潔的明月。同學們的思緒被打開了,話就多了起來。從“清明時節雨紛紛”到八月十五的月圓人缺(大都是留守兒童),到春節團圓。有淚水,有歡笑,有祈盼的美好。當然,我也抓住機會,讓學生把感受最深的東西寫出來。
三、讀
“語文園地”中安排最多是對課外閱讀的延伸,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長學生的見識。如果簡單地給學生個任務,他們未必接受。記得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先生在樹下給學生朗讀《想飛》一詩,聽得學生如癡如醉,心都跟著飛起來了。所以,可以根據“語文園地”的安排和不同年齡特點,帶領學生或去“西游”,或去“海底兩萬里”,或探索“宇宙與人”,或在古詩詞中穿越,領略曾經的輝煌,現代詩文中,告訴他們生活不都是只是憂傷,更多是美好,是希望。
四、寫
在“聽,說,讀”的基礎上,只要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寫就不是問題了。當然,學生從小處著眼,寫的對象可以是一草一木,一個場景,寫的內容可以是一句話,一首小詩。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我口表我心”,所思所想都可以,要敢寫、勤寫,寫身邊發生的事情,從不同角度去想、去寫,讓小學生感受到寫作的妙處。或許有一天,你的學生也能寫出:“墻角的小花,當你孤芳自賞時,世界就變小了。”
“語文園地”關注了學段、單元目標,也關注了主題選文的言語特色。既是聯結知識與方法的紐帶,又是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運用的橋梁。它的教學是循序漸進的,要使學生真正學到學習方法,增長語文能力,還必須在其后的課堂教學和實踐運用中不斷鞏固、內化。“我的發現”欄目,側重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一些語言現象和語文學習的規律以及方法,使之養成勤于思考、善于發現的習慣。
總之,通過“語文園地”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有利于陶冶他們美好的情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上小文難免掛一漏萬,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耕耘好這片小天地,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單位 安徽省阜南縣王店孜鄉姜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