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剛
回顧這幾年家鄉課的教學經歷,我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備課前的準備工作
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認識家鄉的鳥類》一課中,我就向朋友借了幾只家養的鳥,當我提著鳥籠子走進班級時,班級都沸騰了,一個個都好奇地看著我手里的籠子。可想而知,學生對本課的興趣有多濃了,他們非常喜歡這種通過親眼觀察了解鳥類特點的學習方式。這種實物展示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二、充分開發和利用書本以外的教學資源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網絡可以為我們提供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恰到好處地利用這些資源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認識家鄉的鳥類》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單單只靠帶來的幾只鳥,主要還是通過大量的鳥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真正地去了解我省鳥的種類和生活習性。
其次,報刊、課外書籍也能提供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平時,我不但讓學生從課外書、報紙雜志中收集資料,我自己也經常從這些“資源庫”中搜尋與教學有關的資料。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專門訂閱了《科學課》《中國科技教育》《百科知識》等刊物,并且經常到圖書館的綜合閱覽室去閱讀報紙和雜志,從中獲取了很多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如何使用教材
現在的教材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活潑,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可操作性很強,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教材編寫越來越好了,但在執教過程中,如果我們毫無創意,仍然在“教教科書”,那就背離了課改精神,就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家鄉的歷史古跡》一課時,將我們敦化市作為重點考察對象,提前讓學生回家咨詢家長或查資料,尋找我們敦化市的歷史古跡有哪些,學生感興趣,而且貼近生活,所以整節課效果非常好。
四、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教師和學生是互相學習的關系。在教學《家鄉的歷史古跡》時,談到敦化的“二十四塊石”,當討論二十四塊石頭的作用時,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說是古時候將軍的點將臺,有的說是運送貞慧公主靈柩時停放靈柩用的,有的說是拴馬用的,還有的說是建筑物的基石。我感覺到這些學生的思維比教師的思維要活躍,想象也比教師豐富。如果我們每位教師上課結束后能及時進行反思,把學生的奇思妙想及時記錄整理,收集起來,天長日久,你會驚奇地發現:從學生那里會學到很多知識。
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對待我們所教的學科、所教的學生,多思考、多學習,就一定會讓學生喜歡我們,喜歡我們所教的課程。
(作者單位 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