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忠
摘 要:從四方面談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策略。
關鍵詞:課外閱讀習慣;策略;樂于課外閱讀
自新教育實驗啟動以來,讀書的理念已經在教育的原野上扎根、開花。學生養成“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的確很重要,不但有益于語文學習,而且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這是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教育信念。作為語文教師,該怎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呢?紫葉心雨的這堂課運用掛圖,指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讀過哪些書?喜歡讀書嗎?該養成怎樣的讀書習慣?二年級的學生也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不少學生在交流閱讀的體會、收獲、方法的時候,居然也說得頭頭是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運用了一些讀書名言,引導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感悟讀書的道理。顯然從教師的角度看這堂課,應該是比較好的:課前準備充分,教學目標明確,對教學內容把握準確,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可謂循循善誘。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經常把目光投向學生,聽學生讀書、發言的聲音,看學生讀書、聽課的姿態、表情,注意到一些細節,想到一些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問題:學生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從哪里來呢?
一、習慣培養重在行動
培養學生“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就要為學生創造閱讀環境,構建閱讀機制,讓閱讀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班級圖書角可以很好地建設起來,讓它成為學生“圖書漂流”的港口。學生的書包里每天至少有一本課外書。每天晨誦、午讀的時間,教師要與學生攜手走進書的世界。學校的一些讀書活動,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在班級里也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總之,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教師和學生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本課的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教師讓學生從書包里拿出一本課外書來體會課外閱讀的快樂,可是有的學生喊“沒有沒有”,不免讓人掃興,而班級圖書角里也是空空如也,恰似張開的嘴巴充滿了饑餓的渴望。
二、習慣培養注重細節
上課的音樂還未響起,學生的語文書、文具盒就已經擺在課桌指定的部位,整整齊齊,顯得訓練有素。但我還是看到許多吃零食的學生,姿態不一,也不雅觀,與整潔的桌面顯得極不協調。上課的音樂響過之后,師生問好完畢,可是從教室的后門口傳來兩位學生“報告”的聲音。上課已經行程過半,教室的前窗口一位家長送來了孩子的文具袋。諸如此類雞毛蒜皮的小事,足以說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任重道遠。細節決定成敗。有些不屑一顧的小事,表面看來與“讀書”沒有多少關系,但我們教師不能掉以輕心,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三、習慣培養關注全體
面向全體,“一個都不能少”,是最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立場。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很難。課堂上有學生在爭先恐后地發言,聲情并茂地讀書,遺憾的是,我們總是能看到無所事事、目光呆滯、表情冷漠的學生。有的時候,教學的環節只需少量學生的參與就足以“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我們老師就常常忘記那些思維遲鈍、表情木訥的學生,于是在教室的后排,在教室的角落里,甚至就在講臺前,“濫竽充數”的學生越來越多。朗讀課文,即使是一些十分淺顯的問題,他們也懶得張口,懶得思考。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就坐在我的旁邊,我轉過頭觀察了她好幾次:她的表情始終是冷冰冰的,沒有緊張,沒有恐懼,沒有微笑,也沒有羞澀,從不舉手,也從不讀書,她目光迷離,與一只迷途的羔羊無異,精彩的發言,動情的朗讀,整齊的板書,繪聲繪色的講述,好像都和她無關——她好像生活在“巨人的花園”里,鳥語花香的春天被拒之門外。遺憾的是,從課的開始到結束,教師都沒有注意到她。對于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學生絕不止這一個),教師關切的目光就像冬日的陽光。把目光灑向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應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追求。
四、習慣培養注重興趣
表情冷漠,習慣于“濫竽充數”,是缺乏與喪失學習興趣的表現。有興趣的陪伴,習慣的養成才有持續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是教師要眼中有“兒童”,要永葆一顆“童心”。首先教學的起點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起來摘到桃子。教慣了高年級的老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往往容易拔高要求,學生都“望而生畏”,怎能產生興趣呢?這堂課中老師選用的一些讀書名言,我感覺對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可能太深了,放到中高年級或許更適合。教學的起點如何確定,很值得研究。其次,可以采用“活動化”的教學策略。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組織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當然也要避免活動的形式化。另外,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貼近兒童生活,富有兒童情趣。多閱讀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走到兒童中間,蹲下身子看兒童,永遠把“兒童”當“兒童”,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兒童的情趣。在情趣盎然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好習慣的形成會水到渠成。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而低年級教師的責任尤為重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兒童就一定是“愛學習的天使”。把學生都培養成“天使”,這就是教師的幸福!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麒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