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亮
【摘 要】每當我讀完葉圣陶的《如果我當教師》,都有新的感悟,獲益良多。一是像葉老那樣,真誠地與學生交“朋友”;二是注重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三是真誠地與學生家長交“朋友”。
【關鍵詞】朋友;習慣;家教;有感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果沒有讀過葉圣陶的《如果我當教師》和周國平的《如果我是語文教師》,總有點遺憾。我不止讀過葉圣陶的《如果我當教師》,而是讀過多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感悟,獲益良多。
一、與學生交“朋友”
一個人的正常心理是:喜歡聰明、漂亮、聽話、優秀的人。教師也不例外。不少教師視尖子生為“寶”,把“雙差生”(學習成績不好、思想品德也不好)看著是“草”,當成包袱。對待學生不是一視同仁,在座位編排上、學習輔導上、作業批改上、思想進步上、生活關心上等方面“看人下菜”,分成三六九等。尖子生即使有錯,也有意包庇、偏袒;對于“雙差生”,往往是冷諷熱嘲??墒侨~老則完全不同,他說:“我如果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地喊一聲,而是出于忠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愿意作他們的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長成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對朋友的忠誠,本該如此;不然,我就夠不上作他們的朋友,我只好辭職?!比~老當過十年小學教師,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與學生交“朋友”,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是親密無間的。俗話說:“士為知己而死”。教師愛學生,學生尊敬教師,在這么融洽的氛圍中進行教學,哪有教不好、學不好的道理呢?
二、從小就注重好習慣的養成
習慣有好壞之分,葉老十分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他有句名言: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認為好習慣應從小事做起,在語文教學中,要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
(一)好習慣從小事做起
葉老在文中寫道:“我將特別注意,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想‘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說,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淺的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還寫道:“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將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養成,決不馬虎了事。譬如門窗的開關,我要教他們輕輕的,……又如菜蔬的種植,我要教他們當心著意的,……這種好習慣,不僅對于某事物本身是好習慣,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對于開關門窗那樣細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擾動人家的心思,還肯作奸犯科,干那擾動社會安寧的事嗎?對于種植菜蔬那樣切近的事,既因工夫到家,收到成效,對于其他切近生活的事,抽象的如自然原理的認識,具體的如社會現象的剖析,還肯節省工夫,貪圖省事,讓那馬虎過去嗎?”葉老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孫女葉小沫回憶他時說道,爺爺就是從門窗的關閉、桌椅的輕放這樣的小事著手培養我們良好的習慣的。正如一位印度詩人在《播種》中所寫的一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命運?!币粋€好的習慣,一個好的性格常常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不少人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倒頭來虛度年華,一事無成,那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
(二)在語文教學中,要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
葉老在文中指出:“我當然要教小朋友識字讀書,可是我不把教識字、教讀書認為終極的目的。我要從這方面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比~老這里的“語言”是“思維”的意思?!梆B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币馑紴椤梆B成小朋友思維的好習慣”。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薄鞍l展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正是語文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學實踐中,葉老告誡人們:“一個詞兒,不但使他們知道怎么念,怎么寫,更要使他們知道它的含義和限度,該怎樣使用它才得當。一句句子,不但使他們知道怎么說,怎么講,更要使他們知道它的語氣和情調,該用在什么場合才合適。一篇故事,不但使他們明白說的什么,更要借此發展他們的意識。一首詩歌,不但使他們明白詠的什么,更要借此培養他們的情緒。教識字、教讀書只是手段,養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才是終極的目的。”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按照葉老的告誡去做了嗎?
三、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從當今社會“留守孩”的教育問題可見端倪。農村大量的“留守孩”由于長期缺乏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孩”沉淪為學校的“雙差生”,“留守孩”的教育問題也成為我國的一個社會問題。所以說,脫離了家庭教育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在這方面,葉老高瞻遠矚,提出:“我還要作小朋友的家屬的朋友,對他們的親切與忠誠,和對小朋友一般無二?!焙靡粋€“一般無二”!與學生是“小朋友”,和家長是“大朋友”。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常來常往,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孩子的成長,那是多么愜意的事啊!不過,有部分教師在這方面的做法欠妥,與家長溝通變成告學生的“黑狀”,這是很不利學生教育的,往往會適得其反。
四、結束語
葉老這篇隨筆——《如果我當教師》雖然寫于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九四一年,時隔已經七十多年,但是,文中的觀點一點都未過時,教育理念仍令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聵、引人深思。我們年輕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向老一輩教育家學習,做一名合格的、群眾滿意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江西省小學、初中語文銜接教學研討會資料匯編》2010.11.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正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