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利+姜東
課堂教學互動是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新課程改革,進一步強調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在此方向的指引下,課堂教學互動越來越被教師重視,時間上總體增加,內容上不斷豐富,但在互動的有效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如互動形式上,部分教學互動形式單調,多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式的機械互動,缺少探究式互動。互動內容上,多為認知方面的互動,缺少情意互動。互動層級上,多為淺層互動,缺少深層互動。這樣的互動并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發現、探究的作用,從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使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師生互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采取積極主動的策略,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將知識的傳播融入其中,在融洽和諧的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主動交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性,促進語文課堂的高效運行。
一、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綜合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形式,實現教學形式的多元化。圖文并茂,聲情并舉,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為教學創設了互動、和諧的教學情景。
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文章相關的背景、歷史知識、文化蘊涵等融為一體,利用圖、文、聲、像等多媒體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知識信息。它改變了信息的傳遞方式,豐富了信息量,在形象直觀、便于視聽和接受的基礎上,有效地使學生由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尋求者,引發了學生對相關信息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強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多媒體技術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越來越大,在課堂中使用率也越來越高,但我們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來選擇和利用它,做到既為教學服務,又不影響教學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二、注重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在課堂上高效率獲取知識的重要條件。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因此,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應該成為教師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走入到學生中,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給學生創設一個“安全”的思維環境,發展學生多向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指導、疏導和輔導,在尊重真理和科學的基礎上,虛心接受學生的各種“指導”,不斷使自己的教學更合理,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
巧妙創設體驗情境。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教學之中,如果能不斷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在老師適當的點撥和啟發下,通過師生互動學習,能縮短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距離,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學習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時,筆者曾在集體備課中提議,將其安排在“九·一八”之前講。
由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7年的“七七事變”,繼而引到1938年日寇的再一次欺凌。播放日寇侵略時的短片,插入被欺凌后一片廢墟的國土,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
注重構建和諧課堂。“皮格馬利翁效應”中提到,教師給予孩子的期望值決定了孩子的成功與否。現代教育越來越注重和提倡賞識教育,尤其是對于后進生,更不應該成為課堂的“棄兒”。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都有一個過程,每個人因自身的情況而各有不同。因此決不能只看到走在前列的那一部分,對其倍加呵護,而對后進的部分漠視不見,使他們喪失課堂的話語權,自我封閉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這樣的課堂是不和諧的,很難形成有效的教學互動。我們應從賞識的角度出發,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長處,形成全員互動的良好局面,這也是提升有效互動的基本要求。
三、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為基礎的多向互動合作
多向互動合作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即生生互動合作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它是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發揮的獨特表現。
在教學中,學生的提問便是教師的資源,教師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好這項資源,便能因勢利導,作為引線,讓所有學生包括老師都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實現師生、生生、師生間的多向互動合作。
如果這樣堅持下去,從學生的角度就會感覺到學習不是靠老師的權威性,而是師生共同參與,都是學習者,自己也可以參與把握和控制課堂教學,也可以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來完成任務。作為教師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做恰當的鼓勵和點撥,進行多向互動時還應提倡生生之間兩兩互動或小組合作學習互動。為提高討論的效益,使討論由淺入深,教師在巡回中應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聽取別人的意見,如何進行綜合、歸納同學的意見,如何代表小組進行集體交流等技巧,有針對性地進行耐心細致的輔導,并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各抒己見,防止思維惰性。
在學習《絕品》時,關于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劉三爺的問題,筆者組織學生從文中主人公的具體表現出發,結合作者在字里行間透露的思想感情傾向,分組進行了積極的剖析、探討。在激烈的討論后,有的認為劉三爺重義輕財,最終為了更妥善保管那幅畫,實現對友人的承諾,將其慎重地無償交由行家珍藏;有的認為他憨厚老實、義薄云天、堅定信義;有的認為他大度、雅量、重信義守諾言,他恪守著信用高于一切的為人處世的標準是值得尊敬的等等。這個過程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析能力是很好的鍛煉。
四、加強創新精神培養,提高互動有效性
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必須從課堂教學抓起。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才能使他們充滿渴求知識的激情,思維活躍,勇于探索。如果學生具備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那么課堂將會成為學生探究、實踐的基地,成為和同學、老師碰撞智慧、創新創造的搖籃,這樣一來,便實現了有效的教學互動。因此要珍視學生對教材、對問題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在把握正確方向的基礎上,敢于否認教師,培養求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有的學生提出建議,要以小組為單位重新審視此文的主題,提出拋開“民主戰士”“文學槍”的認識,只從一個文學家的角度,來欣賞他的文筆和他快樂的童年,主題非常清晰。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魯迅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有效的教學互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享受多向互動帶給自己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區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承緒,趙祥麟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王榮生.語文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孫明利 姜東 長春市綠園區教師進修學校 1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