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學成效的核心就是創新、改革,只有不斷地創新和改革,才能促使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以往的教學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找出教學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創新和改革,力求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效。
一、兼顧學生發展,改革教學活動要求統一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如果在教學要求和教學活動中只是單一的“一刀切”,那么將會制約學生的整體發展。筆者在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分層教學模式,充分兼顧到各層面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在針對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這三個層面分別設計難度要求不同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探究提綱、課堂提問與練習考核環節上也是與教學目標相對應的,主要考慮到中下層面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的不足,對應地降低難度,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在分層教學管理中,以后進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為主,鼓勵學生“跳腳摘桃”,提高教學活動的參與率,防止邊緣化;對待優秀生也相對地提高難度要求,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促使其重視學習,防止產生驕傲自滿情緒,喪失學習上進心。
二、前延教學關口,改革課前預習不足現象
大多數初中生只局限于在語文課堂上開展學習活動,在課前并沒有充分地預習功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針對性,即使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也不能形成良性互動。筆者針對這樣的學習狀況,強調了預習的重要性,并對學生的預習功課進行了科學的指導。首先,筆者讓學生們從思想上認識到預習是語文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只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其次,筆者重視教會學生使用科學的方法開展預習活動,提高學生的預習技巧,通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和分享成功的預習經驗,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另外,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的預習難點搜集整理出來,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引導和點撥,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難點,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通過預習,筆者有效地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前延,改變了學生學習準備不到位的現象。
三、優化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手段單一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手段單一,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解和傳授,教學活動顯得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成效也舉步不前。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學習和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并將多媒體教學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不僅生動了教學活動,優化了教學過程,還促進了教學成效的提升。首先,筆者利用多媒體的影、音營造與教學內容對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新課導入環節,筆者向學生播放了一段有關解放軍橫渡長江的紀錄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學習活動中。其次,多媒體能提供巨大的教學信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在開展《中國石拱橋》的教學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趙州橋、盧溝橋的圖片等等,強化了學生的直觀感受,通過了解我國橋梁建設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四、提高學習能力,改革師生交流互動不足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良好互動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保證,也是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能只是接受者。而以往的教學活動,只注重教師的單向教學,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僅降低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也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這與新課程改革要求是背道而馳的。筆者非常重視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在教學設計中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的現象,讓學生在教師主導的輔助下,開展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活動。筆者根據均衡原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設計循序漸進的探究思考題,幫助學生逐步深入地展開學習活動。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時,筆者沒有聽之任之,在學生遇到難點疑點時,及時地給予點撥和啟發。當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目標時,筆者還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梳理和完善。通過與學生之前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自覺自主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不僅提升了學習成效,也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五、創建立體模式,改革過于狹隘的教學空間
初中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堂上。筆者通過整合有效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立體的教學空間,如根據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參加興趣小組活動,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再如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社會生活為源頭,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應找準改革重點,通過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和手段,促進教學活動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教學成效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李全軍,實現“五個轉變”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成效提升[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11).
(程冰 徐州市睢寧縣姚集中學 2212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