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華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教師從多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閱讀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在閱讀中整體感知文本,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獲得先進思想的啟迪,享受優質審美的樂趣。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引導學生自讀
自讀是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活動,不是隨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閱讀,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索性閱讀學習。
(一)激發自讀欲望
于漪老師認為:“一部交響樂要有攝人心魄的序曲,一場戲要有引人入勝的序幕。閱讀課的起始階段就如一篇文章的開頭,須反復斟酌,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的軌道。”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體裁的文章,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導語。巧妙的導語設計,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自讀的欲望,調動學生自讀新知識的積極性。
(二)初步感知內容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文本的特點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朗讀、默讀、精讀或細讀),以加深對文本內容初步感知的印象。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初步感知的前提下,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或幫助學生,結合訓練重點、課后練習等,制訂閱讀學習目標。閱讀學習目標應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制訂,這不僅可以為學生閱讀學習定向,還能提高學習效率。
(三)深思熟讀質疑
學生對文本內容初步感知后,基本完成了認識過程,但這只是一般水平的理解,還不一定能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而通過深思熟讀后產生的質疑就能把認識引向更深的層次。錢夢龍老師說過:“‘質疑的提問不同于‘定向問答的提問,問題不再是‘定向的,而是必須經過努力才能‘發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培養學生思維“深”下去的意識,要求其“質疑”。
例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既然孔乙己這樣“使人快活”,為什么他的存在卻可有可無?萬盛米行的賬房先生跟“舊氈帽朋友”說話是“有氣無力”“鄙夷不屑”的,而萬源祥等幾家伙計卻“不惜工本”地叫著“鄉親”,同在一條街上做生意,為何態度如此不同?通過深思熟讀后,就能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
二、組織學生討論
(一)問題的產生
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挖掘文本素材,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探究問題,用問題開啟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幫助他們不斷挑戰自我、享受探究問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將知識的理解引向深入。
閱讀教學的容量很有限,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解決所有學生對問題產生的疑惑,這就需要暫時存疑。于漪老師說過:“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課內的知識延伸到課外,進行興趣遷移,再把課外有關知識引進課內,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讀書的濃厚興趣。”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閱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制訂教學目標,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二)問題的討論
在閱讀過程中,對于疑點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或給點提示,讓學生自行解決;對于重點、難點問題,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他們充分想象,各抒己見,在討論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因為問題討論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看法和見解的機會;同時每個學生又都能認真地聽取其他同學的發言,并迅速得到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學生在討論問題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他們的思維會比平時更活躍,掌握知識技能會更精確,思考問題會更富有創造性。
(三)問題的解決
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不宜講得過多,當學生自己不能解決時,才需要教師適時適當有效的引導,教師在引導時不應把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進行《變色龍》這篇小說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這篇課文臨近結尾寫道,廣場上的‘那群人就對著赫留金哈哈大笑。請同學們說說,那群人為什么笑,他們笑什么呢?”有些學生說是笑赫留金倒霉,有些學生說是笑警官奧楚蔑洛夫變來變去。學生的思維始終圍著這兩個人物轉,既打不開思路,也深入不下去。于是,教師說:“廣場上的‘那群人,都是些什么人?”學生回答說:“什么人都有。誰走到這里就有誰。”教師接著說:“對,正是這樣。既然什么人都有,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一樣不一樣?他們認識問題的深度一樣不一樣?”學生回答說:“不一樣。當然不一樣。”教師接下去說:“好!完全正確,既然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認識問題的深度不同,那么,就請你們具體談談‘那群人都有哪些不一樣的笑。”即刻,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答案也出來了:是笑在當時那個社會里,一人得勢,雞犬升天;是笑當時的俄國,窮人不如富家犬等等。這個教學案例中,“那群人”是個極普通的詞語,正是因為學生忽視了這個詞語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所以問題解決不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弄清楚了這個詞語,問題也就解決了。
三、指導學生練習
(一)鞏固性練習
閱讀教學中,通過教師講解,大多數學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需要通過系統的練習來鞏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好相關的練習題,使學生走向深入,讓他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學到要學的知識。
例如,對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可以從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選取一個角度談)這樣的練習,既能讓學生體會《背影》立意之深遠,構思之精巧,又能拓展知識面,還能提高閱讀學習的能力。
(二)遷移性練習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適當安排必要的練習活動,引導他們進行知識遷移,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