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語文課堂主要是以現代文的閱讀為基礎,其中穿插著一些簡單的古詩詞和古文的閱讀。這種閱讀類型既不同于小學時期簡單的識字閱讀,又和高中時期的深度閱讀有差別,可以說是閱讀的一個過度階段。在這一階段的人教版的教材中,分布著各種題材的閱讀篇目,有簡單敘事型的,例如:李漢榮的《山中訪友》,魯迅先生的《風箏》,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等;還有描述哲理型的,例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等;最為改變的是現代詩歌和古代文言文的閱讀。多種多樣的題材就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諸多素材。
一、敘事型文章的寫作
敘事型的文章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敘事方法,把一件或幾件事情用較為簡單的手法表達出來。在這些文章中,大多數包括寫作背景、人物、事情的來龍去脈等幾個主要的方面。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這類題材的文章主要是以魯迅先生的文章較多。學生們在理解這類文章的時候應該把握住作者寫作的幾個主要方面,這樣理解起來才較為容易,也能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線。而這一類型的文章體現在寫作上主要是讓同學們寫一篇記敘文。針對這一類型,同學們最好是按照寫作背景、寫作原因、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幾個主要的方面去寫。當然,每一篇文章的寫作并不都是所有的要素面面俱到的,有多有少,但是要突出主線和重點。此外,魯迅先生的文章有著一定的文學背景,他的言辭犀利、尖銳,直指社會矛盾,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要恰當的把握住一個分寸,過猶不及。
二、哲理類文章的寫作
哲理類的文章是通過對事情的寫作,從中表明一定的哲理和主題。這一類型的文章有的以詩歌的形式出現,有的以散文或記敘文的形式出現,還有的以古文的形式出現。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典型的哲理類文章有流沙河的《理想》、王安石的《傷仲永》、魏學洢的《刻舟記》以及海倫凱樂的《再塑生命》等。這一類型的文章主線主要是說明一定的人生哲理。這類文章的寫作范圍很廣泛,需要學生們在課余生活之中多加用心觀察,把課堂上學到的相關哲理應用到實際生活的例子之中。例如,遇到理想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我們會想到《理想》這篇文章,這個時候就可以把該詩歌中的一些關鍵的詞語引用過來,這樣可以提高文章的寫作層次和寫作水平。如學生可以引用最后一句——“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點睛之筆。
三、散文類文章的寫作
散文類的文章在人教版的課標中分布較為廣泛。散文主要是以較為“松散”的語言寫出的文章,和隨筆的性質有些相似。但是散文有個主線即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學們在閱讀這類文章的時候,抓住這樣一個主線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文章。在散文的寫作借鑒中,例如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以及朱自清的《春》等都是在描述一定的景色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類文章的寫作題材較為廣泛,同學們提高寫作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廣泛地閱讀與涉獵,熟能生巧,這樣就可以最自然的語言形式寫出自己的文章。
四、其他促進寫作的主要途徑
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除了認真的分析各種文章的主要體裁和相關的寫作方法外,還要在課余時間廣泛的閱讀并做好閱讀筆記,這是寫作的基礎和關鍵。在新課標的要求中,有著中學生必讀書目的相關規定,里面列舉了一些經典的書目和文章,這些文章的類型和題材大多數與人教版中的文章類型相似,同學們可以針對這些文章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多加研究,進而鞏固相關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久而久之,寫作水平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展現出來。
此外,除了多加閱讀之外,認真做好閱讀筆記也是一種培養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毛澤東曾經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話語,意在指做好讀書筆記的重要性。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一些課外知識,對閱讀和寫作的深度和精度做到更加透徹與明晰的了解。這樣的一些經歷對于寫作的深度和準確度,對于問題的闡釋力度會更有幫助。
最后卻不容忽視的一條途徑就是經常背誦和記憶一些經典實例和名詞佳句。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的文章在語言和寫作手法上一定有其出彩的地方。同學們要善于抓住這樣的一些主線,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可以更加有說服力度。例如,在人教版的眾多古詩詞中,有許多出彩的詩句。《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都是著名的經典詩句,學生在寫作中如若能恰當好處的應用一些,則可是完美的文章了。
參考文獻:
[1]華娟.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促進寫作的途徑研究[D].蘇州大學,2011.
[2]張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促進寫作教學的途徑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13,(06).
[3]李坤梅.淺談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上),2011,(04).
[4]葉南京.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新模式的探究——如何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教研),2011,(09).
(卓刊 江蘇省沛縣胡寨中學 2216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