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
當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熟知的載體,被更為廣泛地運用平常生活中時,其也為教學改革帶來了契機。當然這并非一蹴而就,畢竟傳統教學的模式、思路沉淀的時間很長。其原有的“內容少、講授慢、費時間、差效率”語文教學現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正因如此,急需引入現代教育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優化語文課堂結構,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得到直接的技術支持”,這樣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的做到實效高效。
以下是結合個人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方面的感受和經驗:
第一、營造情境氛圍,撩撥學生興趣
多媒體裝備讓學生倍感高科技的神奇,教者的巧用就更增添了學生的求知欲。我記得學生們特別期待我帶著電腦上課,有的學生甚至主動幫我開啟投影。正如有句名言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這也為自己的課堂教學開了個好頭。教者在講授具體教學內容時,充分的利用現代化教學的直觀性、多元性,給學生營造一種合乎其境的氛圍,讓學生神醉其中。記得講解專題《長城》時,教本提供的圖畫只有一張,過于單一。而我給學生放映了幾十張,又配上歌曲《我的中國心》。這樣的交錯展示,讓學生如入其境,多維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尤其是對于長城更有著自己的個性化解讀。
第二、運用多媒體,高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學是文字功夫,是要對每一篇文章做到心領神會。雖難一概而論,但一堂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本節內容的整個知識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內容。教學難點,一般指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理解和掌握起來感覺比較困難的關鍵性的知識點或容易出現混淆、錯誤的問題。我想,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是突破這節課的重難點。關鍵看教師是否正確把握教材的基本內容,突破了教材的重點難點,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識。而多媒體,卻可以使我們輕松地突破教材的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例如講解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這篇文章,我花了6分鐘,利用多媒體放映了《暖春》這部電影的而結尾。電影的結尾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不是親生卻勝過親生。很多同學就這樣被這小小的結尾扣動了心弦,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而文章的難點也便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也就這樣被巧妙的解開來。同樣文章的中心情感——父母對子女崇高無私的愛也就順理成章的突破了,所以很多同學都是含著淚讀完這篇文章。
第三、無限拓展語文教學的時空,加大課堂容量
傳統教學往往是教者的一卷書、一張嘴、一支粉筆的模式,很難有所突破。學生的形象感知、知識體系的構建往往受老師的單一影響,接觸面相當窄,思維延伸的空間受局限。而現代化技術無疑打破了這些框框架架,讓語文課堂縱橫古今、嫁接未來、多維多元呈現,其時效性也讓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生活,而非只知書中事,不曉窗外百象人生。如學習《始終眷念著祖國》一文,由于現在所教學生屬于零零后了,學生對錢學森這一代老科學家知之甚少,無法理解他海外漂泊的赤子情懷。所以筆者精心制作課件,將錢老離國前就讀的學校、個人照片,以及后來的成婚、深造學府的畫面,尤其是錢老為國家所做的一連串貢獻,都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不僅僅了解錢老的赤子情懷、一身才學,更為直觀的讓學生感受了中國國防力量的發展壯大,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同時,還設計了美國人不愿放走錢學森的小動漫,讓學生們興趣盎然,更為清晰的了解了美國人自吹自擂的民主是多么的虛偽。就這樣語文課堂涵蓋了歷史、政治、文學、科技等方面的領域,達到了超乎想象的教學效果。
第四、豐富優化了作文教學模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的寫作素養是綜合體現了學生語言感知能力、表達技巧、思維廣度與深度。學生寫作的優秀很大程度上源于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是重在用心體會積累實踐。《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很多學生受諸多約束,不易有著較為廣泛的閱讀視野,但是多媒體的使用恰恰能彌補以往作文教學內容的不足,或者說是給學生多了一些“引水”的渠道,“現代教學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使學生融入情境,視聽并舉,身心投入,對學生的思維的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記得做一篇寫景類文章“窗外雨聲來”時,收集的種種雨聲,或是不同時令,或是不同地點,或是不同雨勢,畫面的質感、聲音更迭的曼妙,觸發了學生對雨景聽覺、視覺甚而帶有觸覺嗅覺的感受。豐富了學生寫作的靈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一再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事實也證明了現代化教學改革的趨勢極其明朗。當然,每一位教者切不可把多媒體教學神話,里面更多的還包含著教者自身的魅力所在。教者的教態、課堂語言、文本深入淺出的解讀、科學的評價、執著的教研精神等等,實為教學中的核心,不能淡化。
總而言之,多媒體教學魅力無窮,樂趣無窮。巧妙合理的運用,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把學生領入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中,逐步提高實踐能力,潛移默化地學習了現代的發散性思維方法,從而改變了傳統性思維固有的死板和狹隘。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孟祥彪
(作者單位:漣水鄭梁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