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計
筆者在高中多年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連起碼的閱讀能力都不具備,嚴重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教會高中生進行歷史閱讀。
一、首先,學會閱讀目錄,宏觀把握歷史知識結構
歷史教材中的目錄不僅只是起到索引的功能,更能提示學習的內容,體現了知識的內在結構和聯系。它有助于我們透徹地理解歷史課本的內容,引導我們從整體上更全面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閱讀目錄時要分析章與章之間,章節之間及節與節之間的關系,可以編制出歷史圖示,通過閱讀目錄可以了解一個章節之間的關系,這也理清了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之間的基本關系,構建了本章的知識體系,從宏觀上掌握了歷史發展的線索。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要我們總結隋唐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時,則可看中國古代史第四章目錄,第一至第四節都講述了隋唐的政治上統一和開明,第五節是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第六節是民族關系(民族交往),第七節是對外交往。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目錄知道了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了,而不需要去死記硬背教材上的幾點內容了,通過以上事例說明,學生如果能從目錄上理解歷史知識結構,充分利用目錄這條捷徑,那么學習歷史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注意閱讀單元(章)的引言部分
高中歷史教材中每一單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單元的“內容提要”,也是單元的“中心思想”,突出了重點。學習具體內容前閱讀引言,可以初步了解單元的主要內容。綜觀引言部分可大致分為知識概要式、框架線索式、內容補充式等幾種類型。閱讀概要式的引言,要概括要點,分清層次。比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三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引言部分敘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來的客觀原因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進一步激化(即引言部分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角逐。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的東北爆發。日本將侵略勢力擴張到我過東北)。主觀原因是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即引言中的在帝國主義列強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些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限制與阻礙,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開辟民族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終于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封建帝制)。閱讀線索式的引言,要理清階段,把握其階段特征。比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引言敘述了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場→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進的中國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引言線索式地顯示了這一單元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明了。關于內容補充式引言,這部分類型的引言在中古史中常見。因為世界古代史現在不作為高中學生學習的要求,而中古史內容與世界古代史的橫向比較只能通過在引言部分來敘述了。從而體認到古代中國作為東方的一大文明中心。引言部分清晰展示了本章的要點。為學習具體的課文指明了方向。
三、再次,要認真閱讀課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楷體字部分,注:江蘇省06年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了這部分是高考的考試內容)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形成歷史能力的主要來源,是閱讀的重點內容。閱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掌握知識的基本結構,讀懂教材。如: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意義等,這些屬于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也是形成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歷史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這是分析和理解的重點部分,也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區域。②理解正文的層次結構,讀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層次結構即是對正文內容進行分析、概括。閱讀時分析每段所講內容,概括其中心思想,提煉要點,并分析其與標題(章、節、目)的內在聯系。筆者主張對正文部分的講解和學習把它和語文課的講解和學習方法上要求一樣,有時甚至要逐字逐句的地去講解,去學習。亦即我們常說的“文史不分家”要求學生學習的時候做到,一讀,二寫出段落大意,三得出中心思想。對一些歷史事件也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完全用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去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通過這樣的閱讀和學習理解了歷史知識及其關系,訓練了分析、概括能力。③區分史實與結論,讀透教材。歷史知識具有具體性與規律性想結合的特點,因此歷史教材的編寫是史論和史料的統一,體現了史論結合的原則,閱讀教材過程中要區分史實與結論,用史料說明要點,用觀點統帥材料。閱讀中史論結合,不僅有助于透徹理解教材,也有利于提高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對課本歷史知識大膽質疑,挖掘知識內涵。讀書離不開思考,而疑問不僅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對沒有閱讀障礙的歷史教材,閱讀中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從無疑處求疑。通過求疑,對歷史知識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拓展,也培養了分析、論證等思維能力。比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洋務運動。課后習題有“談談你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有個學生說出了很多理由(省略)大膽的提出了與教材完全不同的觀點——洋務運動并沒有破產也沒有失敗。這也符合我們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屬于開放性的觀點。
另外,還要注意高中歷史教材中閱讀課文(即教材中帶星號的章節)的閱讀,盡管高考說明中明確了這部分內容不列為考試內容,但作為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一個環節,有些基礎的東西還是要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比如中古史第三章的第一節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的更替,第二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都是閱讀內容。但是我們必須要求學生掌握這幾個時期的政權更替的概況,還有這個時期的歷史特征(國家分裂、民族融合),這樣為我們學習第三、四節的經濟與文化內容有一定的幫助,這樣也不至于割斷了這部分歷史發展的整體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贛縣中學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