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專 谷鳳艷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更好地適應當代國情、社情和生存發展狀況,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培育,有效解決大學生在人格養成方面出現的問題,致力于培養政治堅定、品德優秀、具有完善人格和崇高精神的建設人才。
人格是一個涵義廣泛的概念。在心理學中,人格是一種在家庭和社會影響下逐步形成的包括人格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在內的需要、動機、興趣、信念、氣質、能力和性格等多種個體精神特征的綜合,其發展目標是健康人格。在倫理學中,人格側重指道德主體的品格,是個體內在的精神特征和外在的行為傾向性,是行為意向和態度的統一,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性的總稱.表現為個體思想心理、道德情操和價值系統等精神成份的綜合,其發展結果是理想人格。因此,理想人格塑造主要是指人的思想、精神以及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升華。當然,一個人的理想人格必須是建立在健康人格的基礎之上,它們是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的兩個概念。
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帶來了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它們對獨立學院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理想信念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朝氣蓬勃;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在人格上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現在的獨立學院學生主要是90后。90后大學生獨生子女多,生活經歷簡單,涉世不深,對問題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辯能力,不能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沒有真正經歷過生活的艱辛和磨難,缺乏對社會的認知和了解。部分學生不清楚個人前途與社會理想之間的關系,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更多關注自身前途的發展和實現;人生奮斗目標模糊,沒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缺失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注重物質利益,重功利、講實惠,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價值,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
少數學生不同程度表現為:(1)物化人格:對外物的追求超過了對內在精神修養的需,精神空虛、道德退化。(2)唯我人格:以我為核心,一切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極端自私人格。(3)依賴型人格:依賴父母,依賴他人,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4)分裂型人格:言行不一,缺乏原則觀念,沒有統一的價值標準,言行不一。這些問題都需要教育者以及社會廣泛關注,適時給予積極引導。只有切實做好人格教育才能有利于大學生成長和成才,避免人格缺陷的出現。
人格是一個發展過程,它是按照一定的模式來進行自我塑造的,它體現的是人對自身完善的憧憬與向往,并且人格境界和理想將永遠是指示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地超越自身現有本質的航標。人總是生活在人格境界追求的自覺意識中。我們認為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具備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理想,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比較全面地看待世界、國家、社會和個人問題,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超脫小我、實現大我。第二,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較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富有愛國精神,有報效社會、服務人民的廣闊胸襟和仁愛之心;有敬業、誠信和勤勞節儉品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能夠自覺地遵守社會行為規范(法律、制度、紀律),堅持公平和正義;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性。第三,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視學習和正規教育,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創新性思維和一定的創新能力。第四,具有較強的進取精神、勇敢精神、競爭精神和耐挫力,有敢于負責、挑戰自己,并不斷自我超越的能力。有較好的獨立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控性。第五,具有反省和超越精神。接受自我與現實,對自己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行為和存在價值有正確的評價和態度,能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評價自我、接納自我;在情感過程中能自尊、自信、自愛。但不滿足于現實,重視反省和超越趨向于發展和完善;同時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較好適應社會生活。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有四種:(1)先天因素;(2)環境因素;(3)學習與教育因素;(4)主觀努力因素。我們認為,培育學生理想人格除了先天因素之外,主要還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引導、環境影響以及自我的主觀努力而實現。
“立德樹人”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培育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的根本原則和方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應該是大學永恒的精神追求。在人的生命本體中,思想道德力量是核心,其功能是調控和掌握人的行為的方向和性質,決定行為的基本對與錯,是一個人成功成才的決定性因素。“立德”是“樹人”的根本,只有“立德”才能“樹人”。培育理想人格首要的是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力量.使他們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對祖國、人民及人類的深刻的愛。
高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要對人才培養工作投入感情,要把培養學生作為事業來做,把關愛學生作為本能來要求。學校領導更要關注學生需求,善待學生,舍得在學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錢。
人生當從立志始。樹立遠大理想,確立崇高志向是一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只有樹立了遠大理想,才能塑造出理想人格。正如馮契先生指出的:人格是理想的承擔者,理想是人格的主觀體現。人的認識、意愿、感情、想象等因素綜合地體現在理想之中。在把理想化為現實的過程中,人格也得到了培養。人格既是理想的承擔者,也是理想實現的產物;人不僅按理想來改變現實,而且按理想來塑造自己。所以人格既是理想的因,也是理想的果。
文化建設是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和層次、建設和諧校園的有效辦法,也是培育大學生理想人格的有效途徑。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參與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教育的環境。它具有導向、激勵、陶冶和凝聚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和形成。
校園文化活動中,學生通過社團活動、文化參與和交往活動,不斷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提高對他人的認同感、對社會集體的責任感,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并進而升華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逐步實現自己的人格完善。我們要以校園文化活動、教育和行政管理為載體,寓德育于環境感染之內,施教育于無形熏陶之中,營造一種尚德、求真、揚善、向美的氛圍,使學生在參與中受教育,在教育中受熏陶,在熏陶中強化素質,進一步調節行為、優化人格、陶冶情操、凈化靈魂,促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理想人格的培育離不開學生主體自身的努力,理想人格是在實踐中造就的。社會實踐的過程,既是改造社會的過程,同時也是主體改變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理想、培育理想人格的過程和重要途徑。我們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調研、考察訪談、專業實踐、勤工儉學、生產勞動、愛心奉獻、志愿服務等方式廣泛接觸社會,不斷鍛煉自己,加快身心發展,增強心理素質,提高人格修養,實現自我培養、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目的。
培育學生理想人格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形成合力,整體推進,構建各盡所能、各負其責的立體化教育網絡,營造全面育人環境。社會方面要大力宣傳教育主流價值觀和責任觀,加強法律和制度建設,制定道德準則,凈化社會環境。
學校作為教育學生的主陣地,必須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不僅教知識,更要教做人、做事。要自覺運用榜樣力量,挖掘典型事例,弘揚榜樣精神,用生動事例教育人、影響人,讓大學生情感、道德、意志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眼中的教師是導師,是長者,是他們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的“風向標”。教師的師德修養、人格魅力、學識水平對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培育特別重要,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馮契文集(第三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徐顯明.關于大學教育中德性問題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5).
[4]鄭 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義與價值.
[5]檀傳寶.論德育的功效[J].中國德育,2008(9).
[6]馮文全.德育如何做到“以人為本”: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質觀的現代啟示[J].教育研究,2008(12).
[7]魯潔.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8]趙暉.社會轉型與公民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蓋伯琳,呂進軍.道德建設的三個層次:人性、信仰、哲學信仰[J].河北學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