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西南交通大學 峨眉校區,四川 峨眉山614202)
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無論是哪個民族和國度,禮貌都是成功交際的重要因素。 禮貌的實現靠的是語言,但是禮貌語言并不是在任何場合都是絕對禮貌的。 禮貌的本質特征是相對性,禮貌的相對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而禮貌的絕對性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禮貌的相對性要求言語行為在特定的場合中具有切適性。 因此,運用禮貌準則時一定要依據語境的要求運用禮貌級別。 當然,影響禮貌相對性的因素是很多的。 下面,本文從社會因素角度探討禮貌的相對性。
如果說話人希望聽話人滿足自己的一個較正式的要求,說話人往往選用較高級禮貌級別的語言手段。 例如,說話人用間接方式請求聽話人幫助找住處:1)Is there any chance you can help me to find a place to stay?(您有可能幫助我找個臨時住處嗎? )
如果說話人只請聽話人為他做一點小事,說話人往往會選用較隨便的語言。這種情況一般都用簡單的祈使句,如:2)Let’s sit down.這種祈使句并不表示命令,而是說話人為了強調自己與聽話人處于平等地位而使用的。
這要求在交際過程中注意聽話人的身份、 親疏關系。 例如:3)Mind if I smoke? 4)Excuse me, sir, 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 3)適合于上級對下級的關系或交際雙方平等關系,而4)則適合于下級對上級的關系或交際雙方不平等關系。
這主要是在交際過程中要注意區分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對某一場合來說是禮貌的言語,換一種場合卻未必如此,可能還會顯得過分禮貌或過分不禮貌。比如,女兒是父親的學生,當女兒有問題想請教父親時,在家里她盡可以說:“爸爸,這個問題我還沒弄明白,再給我講一講嘛!”但在課堂上女兒也這樣說的話,那就太不得體了。所以,我們在交際中要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選用得體、恰當的語言,這也說明了禮貌的相對性。
稱呼語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稱呼語的改變意味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變。 就拿學生稱呼老師一例來說,在漢語里“老師”一詞可作稱呼語,如“老師,早上好”,但在英語里,teacher 是職業名稱, 不用作稱呼語。 外國學生向他們老師打招呼一般說“Good morning, Mr +老師的姓”,而并非用“Teacher, good morning” 的中國式的英語(Chinglish)。
社會指示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也要隨著不同的交際對象、交際場合等社會因素而有所變化。
在英語中,有很多種表達請求的言語手段,可是,我們也不能濫用它。 比如在動物園門口買票時, 我們對售票人員說:5)Excuse me,would you mind selling me a ticket to the zoo? 很明顯, 這里用“Would you mind…”是不恰當的,它只會使售票員難堪,而絕不會使他(她)感到你彬彬有禮。只有當你想買票,而他(她)故意不理睬你時,你才會對他(她)說這樣的話。
稱謂是表示社會指示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使用不同的稱謂反映了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不同的場合要使用不同的稱謂。 比如前面在講禮貌的相對性時說到女兒是父親的學生一例, 在家里,女兒可稱爸爸,但在課堂中女兒必須稱父親為老師才顯得得體、禮貌。還有一些只限于某種特殊身份或地位的人的正式稱呼,如英語中對法官的 稱 呼 為Your honour, 對 總 統 稱Mr. President, 對 大 使 稱Your Excellency 或His(Her) Excellency。漢語中也有一些反映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特殊詞語,如貴姓,令尊,大作,玉照,賜教等,還有類似拙作、討教等詞語。
指示語是語用學最早的研究對象之一。 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正式靠了指示語,得以在語言結構上反映出來。 而社交指示則是指示語中的一項重要類型。 本文認為禮貌和社會指示的關系是相互補益,水乳交融的,兩者都具有相對性,都需要視具體場合、對象、語境而變,都牽涉到怎樣禮貌、得體地運用語言。
[1]Leech, Geoffrey.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2]Levinson, S, 2006, Pragmatics[M].Cambridge, CUP.
[3]Peceei, Jean Stilwell, 2004, Pragmatics[M].Routledge.
[4]Yule, G, 1996, Pragma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戈玲玲.教學語用學[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6]龐好農.“社交指示語的文化滲透”[M].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0.
[7]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周利娟,郭濤.再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及關聯原則[J].外語學刊,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