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婷
(煙臺機場邊檢站,山東 煙臺 264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在出入境邊防檢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年來,通過積極開展邊檢英語培訓,邊檢人員英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一線檢查人員的英語水平與新時期的執勤執法要求仍不相適應,特別是對邊防檢查中的許多專業詞匯不知如何翻譯。由于邊檢英語明顯區別于其他文體,其涉外敏感性和翻譯現狀決定了翻譯時需遵循語言等效,譯名統一和專業表達的原則。
鑒于邊檢英語在對外交流中的敏感性和民族獨特性,在對外翻譯時應將“語言等效”原則放在首位。其內涵是:邊檢英語翻譯必須準確、忠實反映源語和說話者的思想和語境,還要用接受方所能理解的譯入語表達,使雙方得到等值的含義信息,使譯文具有與原文相同的作用和交際功能。如近幾年邊檢機關提出的“人本、專業、安全”的服務理念,并未按西方國家傳統邏輯將“人本”譯為“humanism”,而是另辟蹊徑,將之譯為“putting people first”,這是一個較為貼切的譯法。表面上看“人本”和“humanism”十分對稱,但兩者所蘊含的價值觀和政策傾向則根本不同:前者體現的是集體主義,重在為廣大出入境旅客服務;而后者代表的是個人利益,強調個人利益至上。另外,要實現語言等效,除了準確表達源語的內涵外,還應重點考慮譯文讀者的反應和可接受性。如邊檢機關在翻譯常用口岸術語“打擊偷渡”時就巧妙借用西方英語語言國家易接受的“反對、抵制”之意,將關鍵詞其譯為“Antismuggling”,贏得了廣大服務對象的積極反響和一致好評,堪稱語言對等翻譯的典范。
當前,口岸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在邊防檢查領域仍存在著譯名不規范、不統一現象,對邊檢英語的語言等效翻譯產生了一定影響。一般來說,譯名統一原則力求“一名一譯”,而不是“一名多譯”。概念和術語的唯一性和單義性決定了其在目的語中的譯文應是唯一的,而不是多個譯本。以“邊防檢查站”翻譯為例,在兩種譯法“Frontier Inspection Station”和“Immigration Inspection Station”中,筆者認為后者為最佳譯法。原因如下:從語境上來說,“immigration”系中性詞,泛指出入國境人員和交通運輸工具的出入國邊境行為,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譯文等效;它還能與“inspection”搭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前者譯法則不夠貼切,原因如下:“frontier”一詞的語氣和情感色彩都比較強調“國土、邊境”意義,容易讓人聯想到國家主權含義,具有一定的“threatening”(威脅性)。雖然邊檢機關曾對多個譯名進行過統一,但因語言習慣和約定俗成等原因,仍存在譯名翻譯和使用不統一、不規范的問題,給口岸對外交流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困擾。
根據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文體特征,應將專業表達列為邊檢英語翻譯的重要原則。這項原則就是指譯文的表達和措辭要專業、簡潔,符合語言的習慣用法,譯文既不能太俗氣,也不能太長。如果譯成俗語或大白話,就犯了“以俗語譯概念或術語”的錯誤,違背了在譯入語中有對等詞的情況下“以概念譯概念”、“以術語譯術語”的原則。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邊檢政策,還要熟悉西方國家的語言習慣。如“口岸問題現狀”,譯者將關鍵詞“現狀”譯成“status quo”是非常專業和貼切的。該詞源于拉丁語,系正式場合專業用語,常指事件的發展局勢和現狀。如果意譯為“the existing condition or state of affairs”,就顯得拖拉冗長,不符合莊重的交流語境。再如在日常執勤工作中,檢查人員為服務對象提供了幫助,西方人會表示感謝,此時我們會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s my duty”。西方人聽了就很不愉快,誤認為你的幫忙不是出于本意。只有譯成“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才是得體的回答方式,才符合西方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和交流習慣。
要翻譯好邊檢英語,必須處理好以上三大原則之間的關系。總體來說,這些原則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關系。最理想的譯文符合以上所有原則。如在與出入境旅客交流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敏感詞匯“南海(問題)”和“東海(問題)”,若分別譯成“the South China Sea(issue)”(南中國海問題)、“the East China Sea (issue)”(東中國海問題)就是比較理想、標準的譯文,符合以上三大翻譯原則。兩者均含有關鍵詞“China”,這種譯法既表達了中國政府對其擁有主權的政治立場,又符合語言翻譯習慣和英語術語表達規范,讓西方讀者讀得懂、知其所指。絕不能漏掉“China”一詞,因為“the South Sea”、“the East Sea”在國際上往往意指其他海洋地名,前者代表朝鮮半島東部的海洋“日本?!?,后者則表示“南太平洋”或者英國的“南海”。
當翻譯原則之間出現沖突、一個對應詞翻譯無法滿足以上所有原則時,語言等效原則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其他原則可以做出讓步和犧牲。如在涉及地名翻譯時,應堅持以語言等效為主、其他翻譯原則為輔,常采取音譯為主的譯法。以“藏南地區”為例,應音譯為“Zangnan Area”,或直譯為“South Tibet”。絕不能譯成印度或西方國家的慣用語“Arunachal Pradesh”(阿魯納恰爾邦),它是英國殖民時期的舊稱,象征英印的版圖。再如“口岸開放政策”一詞,英語里沒有“open policy”這種固定表達方式,但不能簡單地對譯為“port open-door policy”。這種譯法容易讓人聯想起近代的“門戶開放政策”。應從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出發,將之直譯為“open policy”(opening-up policy),不能因為一味地迎合西方讀者的語言習慣,而犧牲譯文的語言等效含義。
邊檢英語是出入境邊防檢查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是邊檢人員與服務對象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由于培訓機制和個人基礎參差不齊等原因,部分一線檢查人員英語運用和翻譯能力尚未達到當前對外開放口岸執勤執法工作的需要,也不能順利完成與外籍服務對象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在今后的英語學習培訓中,筆者認為可充分考慮運用先進信息化技術設備(網路學習室、投影儀、聲像資料等),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應用等,把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信息融合于一體,全面培養邊檢人員的學習意識和聽、說、讀、寫,尤其是翻譯能力。同時,建立英語培訓長效機制,通過開設“英語角”、每周選定一天作為“英語日”和開展邊檢英語翻譯競賽等形式,營造濃厚的語言學習氛圍,提高人員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推動整體英語語言能力和翻譯水平的提升,強化邊檢人員的服務素質與基礎,為駐地口岸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109,257-260.
[2]王英姿,許宏.中國古代及近現代譯名研究回顧[J].外國語文,2009(4):139-144.
[3]中國標準化委員會.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5-6.
[4]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出入境邊防檢查英語[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8: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