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豐石
在影片即將進入尾聲的那一幕是最感人的:
當馬修老師被校長叫到辦公室通知他被解雇并責令他不得再與他班中的孩子再見一面時,他孤零零一個人拎了手提箱走出大門,沒有告別,沒有依戀的眼神。然而當他走過轉角,在教室下方的地面上,滿是一只只飛舞而下的紙飛機,上面寫著孩子們對馬修老師無盡的依戀之情,而且,還有更多的紙飛機從教室的窗口飛出,在空中舞動;繼而又是一雙雙小手齊刷刷地揮動著,向馬修先生告別。
此時此刻的馬修先生完全被感動了,“那一刻,我感覺愉快與樂觀都在我心里奔騰著……”盡管遭到了那位暴戾、自私、冷漠的拉桑校長的不公正待遇,但這一刻,他感到自己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他的付出改變了孩子們,他怎能不為之而感到心潮起伏呢?
而此時此刻作為觀眾的我們,又何嘗不是為馬修先生的真心付出,為孩子們的徹底改變而感到心潮澎湃呢?
故事是從馬修先生,這位默默無聞的音樂家,來到這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少年寄宿學校之后開始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學校擁有陰森古舊的建筑、笨重重疊的大門、灰色斑駁的教室以及幽暗閉塞的氛圍。來這里的孩子們都是所謂的問題少年或是那些失怙的孩童,他們除了成天的惡作劇,惹事生非之外,似乎沒有其他的生活內容。而以拉桑校長為首的管理者也只信奉一條“教育真理”,即“行動—反應”,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假若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輪流關禁閉,并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禁止任何外來探訪,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每天在這里上演就是“胡鬧—懲罰,懲罰—再胡鬧”的惡性循環,沒有教師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沒有教師對孩子們的悉心關愛。有的只是雙方的對立,諸如隨時準備陰謀襲擊教師,蓄意報復教師的批評懲罰,課堂創作漫畫羞辱校長之類的行為層出不窮。
當然,初來乍到的馬修老師也著實領教到了孩子們的“厲害”,面對孩子們一次次針對他的“挑釁”,他沒有像其他教師一樣,簡單粗暴地執行那條所謂的“金科玉律”,他選擇了寬容、理解與尊重,這讓他與孩子們的心逐漸地走近。而當他聽到孩子們在寢室里胡編歌曲諷刺他時,靈感的火花霎時在他心中點燃,用自己的專長教孩子們唱歌,組建合唱團,讓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一個個簡單的音符從孩子們的嘴里飄出,孩子們的音樂潛能被挖掘出來,尤其是那個叛逆而又敏感的單親少年——莫杭治,他的天賦一如馬修在日記中所述的那樣:“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跡,預示著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莫杭治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老師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跡。
當孩子們一旦步入那蔚藍色的音樂天空時,所有一切都改變,他們不再胡鬧,不再搗蛋,校園里充滿了秩序與歡樂,這種情緒感染了所有人,包括那位冷漠的校長。然而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一個被校長誤解而責罰的孩子一把大火燒毀了學校,也燒毀了每個人的夢想。無處出氣的校長最后拿馬修老師當出氣筒。然而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心靈的創舉已經切實地讓孩子們得到了改變,正如歌中所唱到的那樣:找尋通往彩虹的路,揭開春天的序幕。
作為引路人,他已經領著孩子們走上了找尋通往心靈彩虹的路。同為人師,他的所作所為讓我沉思:師生之間的愛與尊重是相互的,只有你給予了學生們愛與尊重,他們也才會回饋給你愛與尊重。影片中孩子們與馬修老師告別的那一幕,不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嗎?教育的真諦在于激發學生,觸發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用真愛與尊重去贏得他們,感染他們,提升他們。正如法國哲學家雅克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一書中說:“教育是關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影片一直以來是我的鐘愛,這是我第五次欣賞該片,馬修先生引導孩子們尋找幸福,同樣也引導著我。同學們,一起去看看這部影片,相信,你也會如我一樣,聆聽影片中的天籟,收獲感動,感受幸福!
[鏈接:]
片名:《放牛班的春天》
導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
主演: 杰拉爾·朱諾 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瑪麗·布
年代: 2004年
地區: 德國 / 法國 /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