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蘇彤
在數字時代下,爭論網絡閱讀和傳統閱讀誰才是最適合的閱讀方式是毫無意義的,高校作為大學生邁入社會的助力器,應該正確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或許才是現行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改善我們的閱讀文化,樹立正確的閱讀價值觀,這不僅是大學生們的事情,更應當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應當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201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699萬,2013年畢業季也被許多人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然而這個“史上最難”的記錄總會在一年之后被刷新,隨之而來的是2014年高校畢業生達到727萬。在就業問題成為學校、老師和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時,大學生閱讀的問題卻只能干坐“冷板凳”。隨著時代的變化,當代大學生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生活環境都較之前發生了巨大變化,伴隨著就業壓力的劇增、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等因素的影響,以前大學生對讀書如饑似渴的風氣早已經不再延續。更重要的是在電子閱讀多元化、娛樂化、時尚化的趨勢下,網絡所能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年輕人所接收。在和網絡閱讀的對決中,傳統閱讀節節敗退,“90后”的大學生更愿意選擇用電子閱讀的方式看網絡小說、用手機來看新聞等網絡閱讀方式,而非到圖書館借閱或購買課外讀物等傳統閱讀方式。在因閱讀習慣改變而形成的困局下,作為育人子弟的高校更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讓他們能正確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深度閱讀
網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網絡閱讀不僅改變了傳統的閱讀習慣,也影響著人們的閱讀思維。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人們往往只看一眼標題、幾句簡短的文字就轉到下一個信息,久而久之便沒有耐心讀完整篇文章。在“淺閱讀”盛行的情況下,許多大學生已經習慣了在網絡世界里快速切換畫面,追求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網絡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們閱讀的主要方式。在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里,手機閱讀的“刷屏”讓閱讀速度加快,不想讀的可以往下一拉便跳過去。微博、微信這樣的自媒體平臺出現,讓這種閱讀方式更加風靡。
大學是學習經典、追求學問,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最基礎、最集中的學府和殿堂。而大學生的“淺閱讀”漸成氣候,這種閱讀取向,多少出乎人們的意料。大學生養成這樣的“淺閱讀”的習慣后,雖然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卻磨平了閱讀耐心。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缺乏閱讀的耐心,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在推進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抓好平時的教育和課程設置,也要注意這些莘莘學子的閱讀養成和文化積淀。高校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操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游刃有余地對大學生實施高質量的閱讀指導。高校也應制定閱讀教育師資培養的長期規劃,拓寬教師的知識結構,借鑒國外閱讀教育成果,了解、感知和認知閱讀教育的基本內容,加強對專業教師的閱讀教育素養的培養。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的培養模式和大學的培養模式有著很大的脫節,正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更容易被新鮮的閱讀方式所吸引,在這個時候高校更有義務去引導大學生閱讀成長,而不是只管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耐心呢?教師不能也不可能禁止學生借助新媒體開展閱讀,但是教師應在“泛閱讀”“淺閱讀”的同時,帶領學生體悟經典名著的美妙與偉大,要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親近感,意識到文本閱讀的不可替代性。網絡閱讀可能帶給學生們更多的閱讀時間,更廣的閱讀范圍,更開闊的視野,但是網絡閱讀相比傳統閱讀,并不能在人的大腦中形成長久的記憶。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們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傳統閱讀在這方面的優勢無可替代。雖然傳統紙質文本閱讀的退化在所難免,但大多數的人類文化知識遺產仍是以書籍的形式保存的。紙質文本在傳達細致情感和深刻思想方面具有電子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也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大學生對經典進行深層次閱讀的主流媒介。
調整學業考核標準
為了推動閱讀,我國已將全民閱讀立法列入國家立法工作計劃,目前,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員會、國務院法制辦都介入條例的起草工作中,立法的愿望在2014年有望變成現實。既然全民閱讀都已經立法,那么大學生閱讀是否可以納入大學畢業的考核標準呢?
在許多高校的圖書館、自習室里的大學生,他們捧的都是英語四、六級及計算機等級考試書籍,這樣為了文憑的應試性閱讀已經擠壓了他們的閱讀時間,讓他們很難擠出時間也很難提起興趣閱讀課外書。迫于各種考試的壓力,大學生們已經忽略了閱讀本專業的學術期刊和經典學術著作。筆者根據調查資料發現經常閱讀人文社會科學典籍和學術類著作期刊的大學生不足三成。經常閱讀各類經典和專業讀物的學生比例分別是:本專業經典著作16%,人文社會科學典籍25%,專業學術期刊10%,外文學術文獻5%;經常或偶爾閱讀通俗文學讀物、時尚報刊、外文報刊的比例則高達90%、85%、75%。針對這樣的現狀,各所大學很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生學業考核標準。隨著大學生閱讀量降低,讀國學經典的人越來越少,隨之而來的是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感降低,我國高校可以通過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加強人文傳統基礎建設,使大學生回歸對經典、傳統文化的認同,改變大學生的閱讀狀況,提高閱讀層次。現在我國高校都非常重視通識教育,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程,特別是面向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必修課,同時規定理工科學生需要選修人文社科類或藝術類課程,并有學分規定。通識課程一般分為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等領域。通過通識教育這種非功利性、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教育,提高大學生德育、美育水平,讓人超越功利性,回到“人之為人”的根本上去,使大學生們認識到文化的多元性,有開放的心態和全球的視野,還有助于逐漸改變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理念,對在高中階段文理分科的教育缺失起到補充的作用。
發揮圖書館的作用
圖書館作為大學生第二課堂,作為“服務育人”的重要基地,其豐富的文獻資源為實現高校培養人才的教學目標起到重大的輔助作用。在倡導科技與人文并重的今天,如何積極引導閱讀,提高大學生閱讀質量,滿足他們追尋新時代的人文與科技精神的渴求,提升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利用率,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大學生精神養育的優質營養基地呢?
雖然改善大學生閱讀現狀的問題并非靠大學生多讀幾本課外書就能解決,但是作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的圖書館應該為改善大學生閱讀困境發揮作用。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指導除傳統的閱讀指導外,還應包括文獻檢索指導以及網絡閱讀帶來的附加的一些服務。筆者認為行之有效的辦法應該是:第一,在新生入學后,圖書館應該安排新生培訓。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可以指導學生到書庫借閱圖書、介紹圖書館館藏結構、介紹圖書館的功能等方式吸引新生正確利用圖書館,從本質上發揮圖書館在大學中應有的作用,從學生入學起便培養閱讀興趣。第二,書評、書訊等相關圖書信息,要能在第一時間傳遞到學生的手中,方便學生了解圖書館的最新動態,可以結合新媒體的力量,開設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圖書館微博等,及時向學生傳遞圖書、作家等與閱讀相關的信息。此外,圖書館還可以開設相關系統,及時了解學生想要閱讀的圖書,為圖書館進行館配采購提供一定的方向。第三,通過邀請聘請某一學科或某一專業的專家學者,以其在自己的學科專業領域的權威性和前瞻意識去指導本專業的學生應該讀哪些書、怎樣讀,也可以請他們做專題講座,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效果。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可以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完成從“要我讀”向“我要讀”轉變。第四,高校圖書館還應加強電子文獻檢索的閱讀指導。雖然每年圖書館都對大學生開設文獻資源檢索課和圖書館使用指南,但是許多學生由于到做課程設計、寫畢業論文時才開始找資料、做課題,面對大量的文獻資源,許多大學生不知道從何處入手。
開展多形式的閱讀活動
隨著社會上的各種讀書節的日劇增多,許多高校也同樣興起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閱讀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在201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包括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四川大學等上百所高校都開展了官方或非官方的校園閱讀交流活動。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已經連續舉辦了3屆的北京大學生閱讀季活動從2014年4月一直持續到11月才結束,閱讀季活動包括讀書論壇、校際系列活動、數字閱讀活動等,其形式多樣化方便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大學生參加。這種將傳統閱讀和網絡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是大學生閱讀方式發展的重要轉變,若是這樣的以城市為單位的大學生閱讀活動能夠在全國各省市推廣并開展,那么大學生閱讀的現狀將會大大改善。
閱讀活動是一個開放式的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約束的自主學習方式,高校教師可引入“閱讀學分制”考核模式,針對讀書形式的不同,采用提交讀后感、提問與解答問題、階段時間內閱讀書目數量等評價方法。這樣可以給予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讀書內容的自由,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意愿,也可以無形中提高閱讀效益、提升閱讀層次。例如,學科老師可以通過給大學生開具閱讀書目,指導大學生撰寫讀書報告的方式,用于平時成績的考核;學科考試可以更具開放性一些,可以適當增加學生閱讀相關專業論文、期刊、圖書的讀后感的題目;學校可以通過開設相應的讀書日,吸引大學生閱讀,并通過強制性的要求讓每一位大學生都有潛意識的閱讀習慣,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的辦學傳統、辦學理念等的綜合體現,是由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群體文化。大力開展校園閱讀活動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筆者認為高等院校舉辦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良好的閱讀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校園的文化品位和格調,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構建有特色的書香校園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在數字時代下,爭論網絡閱讀和傳統閱讀誰才是最適合的閱讀方式是毫無意義的,高校作為大學生邁入社會的助力器,應該正確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或許才是現行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改善我們的閱讀文化,樹立正確的閱讀價值觀,這不僅是大學生們的事情,更應當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應當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