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摘 要】一直以來,作文教學仍然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寫作能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處理好作文教學中的“多”和“少”,即:多閱讀,多積累、多激趣,多欣賞、多動筆,多練習、多肯定,多表揚、多交流,多互評、少批評,少限制、少投訴,少挖苦、少懲罰,少說教
【關鍵詞】積累;激趣;練習;表揚;交流
盡管科技進步了,社會發展了,但一直以來,作文教學仍然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中考中,作文占50分(中考語文單科總分為120分),可見其重要。說它重要,不僅是因為在考試中占的分值高,還因為寫作能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能力,它無論在學習、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寫作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到最困難的事情,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如果能處理好作文教學中的“多”和“少”,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處理好“多”的問題
(一)多閱讀,多積累
作文難,緣于學生積累少,不少學生作文空洞無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平時積累太少。因此,從初一開始,我每個星期都安排一節閱讀課,讓學生看名著、看范文,積累寫作的素材。培根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生每讀一本好書,就等于跟很多偉人在對話。多閱讀好的作品,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均有很大的益處。讀是寫的基礎,寫以讀為前提,只有學生讀得多了,寫作時才能思如泉涌,付諸筆端。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是解決學生“有話道不出”的重要方法。當然,讀書不能漫無邊際,教師要給學生推薦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積淀語言的報刊、雜志等,以便學生學習運用語言。因此,每節閱讀課上課之前,我都要求學生準備指定的讀物,這些書必須是有可讀性的好作品,而不是一些低俗的東西。上課時,我讓同學們安靜地自由閱讀,不強求統一的速度,努力營造一種輕松的閱讀氛圍,這樣一來,學生們很容易就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樂在其中,陶醉其中。如果自己的書看完了,我會讓大家交換閱讀,從而增加了每位學生的閱讀量。課后,我讓同學們互相交流,組長整理讀書記錄上交,以便老師把握每位同學的閱讀狀況,及時加以指點。如此堅持初中三年后,學生們就算不能說是博覽群書,但教育部門規定要讀的中外名著,所有學生都看了,并獲益良多。閱讀因為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積累的過程,開始可能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我沒放棄,堅持了下來,到初三后,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厚積薄發的效應一下子顯露了出來,他們寫出的文章條理清晰、用詞典雅、引用貼切、文筆優美,與往屆沒堅持閱讀的學生的文章進行比對,高下立見。
所以,我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功”,要使學生能寫出好文章,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要堅持讓學生多閱讀、多積累。
(二)多激趣,多欣賞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探索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它是一種對智力活動有重要影響的非智力因素。布魯諾說過,“使一個學生對一個學科感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 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首先必須感興趣。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推動人興致勃勃地學習。頭痛于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很注重對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在作文課上,我會多種方法并用,激發學生的熱情。如:堅持課前5分鐘訓練,每次輪流請一位學生上講臺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可以講成語故事或朗讀美文給同學們欣賞,也可以談讀書感悟或口頭即席演講,這樣一來,臺上的學生為了得到大家的認可,積極準備,熱情高漲,臺下的學生感覺新鮮,興趣濃厚,樂于參與其中。在授課過程中,我不會從頭到尾地講,而是把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作文寫得好的同學堂上讀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樣一來,學生對寫作產生了積極嘗試的動力,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課后,老師布置作文后,以前很多學生總是表現出“不得已而為之”的消極態度,應付了事。因為缺少興趣,他們才覺得作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一種精神重壓,所以產生應付心理。但通過我的努力,他們從內心喜歡上了寫作,再也沒有出現那種情況了。
所以,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老師,我們想讓學生體會寫作文的樂趣,逐步提高寫作水平,就應該在作文教學中多激趣,多欣賞。
(三)多動筆,多練習
寫作是一個漫長的細心的過程,講究的是日積月累、無捷徑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勤奮刻苦,持之以恒,才能寫好作文。張志公先生曾說過:“現在處在信息時代,無論交流的手段多么先進,多么發達,‘寫永遠是需要的、重要的,而且越來越重要。現代化建設無論干哪一行,都應該能讀能寫,而且寫得好,寫得快。”但是想寫好作文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必須要持之以恒地堅持練筆,讓寫作成為自己生活的必要。我明白到“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熟能生巧”,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歷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難奏效。因此,除了特殊情況外,我每周都會給學生布置一個寫作任務,有時是擴寫、仿寫、續寫、改寫等形式多樣的片段練習,有時是品味欣賞美文,有時是給出題目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有時讓他們自由寫作,以此來強化學生的作文訓練。每次,我都認真批改。雖然每周不間斷地批改兩個班的作文,工作量很大,但我堅持了下來,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學生由于把寫作當成了一種習慣,再也沒有出現不知如何動筆的情況,不少同學總能寫出一些令人驚喜的文章。他們課后跟我閑聊時講到,以前由于少動筆去練習,總覺得筆像生銹一般,想寫卻寫不出,自從每周練習后,有了文思泉涌的感覺,再也不怕寫作文了,反而很享受寫作的過程。聽了學生們的話,我感到由衷的高興。endprint
所以,我認為:“要練驚人藝,須下苦功夫。”教師首先要勤,然后正確指導學生的寫作,讓寫作成為一種學習模式。要做到這樣,就應該在作文教學中多動筆,多練習。
(四)多肯定,多表揚
當學生很努力完成自己寫的文章后,他們最希望的是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贊揚。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肯定,有時候來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肯定或贊美,也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或者給別人帶來希望。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形成,受外部動機的影響很大。影響外部動機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的表揚和肯定。任何人包括我們都有一種想聽到表揚的愿望,更何況一群初中的學生。他們目前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就更有一種強烈的渴望,需要重視、需要贊揚、需要成功,那么,這就需要教師的鼓勵與表揚,引導他們產生戰勝自我的勇氣。在我任教的一個班,有一位學生非常調皮,初一、初二時經常逃課,班主任和家長為此很是頭疼,雖多次批評,仍然難改錯誤。初三轉入我班后,有一次,我看到他隨手寫的一段話竟然很不錯,于是在課間與他談話時表揚了一下。沒想到,在接著的作文訓練課上,當我布置堂上作文題目后,這位同學一改平時的樣子,很認真地寫起作文來。作文交上來后,我發現寫得不錯,于是幫他修改后讓他在全班同學面前讀了出來。聽到大家的驚嘆聲和看到大家贊許的眼神,他顯得很高興。從此,他每節作文課都認真聽講,每次寫作都認真對待,每次我還沒批改完,他就會跑過來 問:“老師,我這次寫得怎么樣?-----”后來,他的作文水平直線提高,作文也多次作為范文在全班、全級宣讀。看著他,我不禁感慨:原來表揚的力量可以這么大。
所以,我認為:“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位學生都是有寫作的潛能的,作為教師,應該在作文教學中做到多肯定、多表揚。
(五)多交流,多互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習作 具有最高裁定權,卻忽視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評,實 質上也是漠視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種表現。 作文評改是語文教師的重荷,而往往教師批得辛辛苦苦,學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寫作文的目的不是學生知道自己有多少分就了事,而應該是讓學生通過每次的練習來提高寫作水平。因此,除了老師的指導外,還應讓學生們互相促進。每次出示作文題目后,我都叫學生們分小組討論3分鐘,這對于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很有幫助,通過與別人的交流,做到認真審題,寫作時就很少出現離題的情況。在寫作過程中,我允許他們碰上不會寫的字,可以小聲問同桌,這樣比他們苦思冥想好得多,寫作的速度也快了很多。對于作文的評改,我分為兩種,具體的做法為:一種是將本次作文評分標準板書在黑板上,先由學生獨 立評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畫有旁批有總評有分數并有簽名,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補充,目的是 多多學習他人的作文寫法及評法,最后由各組推薦出一兩篇優秀作文或評文,借助實物投影儀師 生一起復評,選出最佳作文或評文。當熱烈真誠的 掌聲伴著笑聲在教室里回蕩,所有同學都陶醉在 這嚴肅又活潑、平等與信任的氣氛中,眼神中閃爍著主動參與評改的自豪感。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 寫作興趣,也讓以往死氣沉沉的作文評講課變得活 力四射。另外一種是老師批改,選出范文,讓寫得好的同學在講臺上誦讀,能上臺讀自己作品的同學會充滿自豪感,增強寫作的動力。我要求臺下的同學認真去聽,把別人的文章跟自己的文章進行比較,從中吸取經驗。我還公布其他寫得較好的同學的名單,要求同學們課后互相借閱,互相交流,共同進步。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 ,同學們養成了互相學習的好氛圍。
所以,我認為:“人心齊,泰山移。”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收收掩掩,而應讓他們習慣于與人分享。要達到這一目標,就應該在作文教學中多交流,多互評。
二、在作文教學中,除了處理好“多”,我認為,也要處理好“少”。
(一)少批評,少限制
曾聽過一位老師在辦公室當著其他老師的面,批評一位學生。這位老師說:“我真不知道你的腦子在哪里,你是傻的嗎?為什么教來教去都寫不好一篇文章?——”只見那位學生神色數變,最后克制自己沒有發作,等老師罵完后悻悻而去。很明顯,這樣的批評刺傷了該學生,他以后對寫作文肯定有抵觸情緒,甚至會產生厭學 心理。所以,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不能因為急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急躁發怒,不注意批評的藝術。因為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應心平氣和地教導學生,使學生能發自內心地喜歡上寫作。還有個別老師習慣用自己固定的思維模式去限制學生,他們要么就從審題開始反復講,生怕學生不會,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等于是把老師頭腦中的東西生搬硬套給學生,學生也 就沒有了思考的空間,當然也寫不出新穎的文章了。也有些老師從個人喜好出發,把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把學生的文章評得一文不值,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這使得學生 很氣餒,很灰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不利于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少批評,少限制。
(二)少投訴,少挖苦
作為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進步,成績優異。為了提高語文 成績,很多老師為此做過很大的努力。大部分學生還是會聽從老師的教導的,但每個班總有那么幾個學生是性格倔強,不服管教的。有些老師在他們屢教不改后就失去了耐性,懶得再理會他們,于是改為向班主任投訴,向家長告狀。雖說短期內有些許效果,但往往是治標不治本,這些學生仍然不想寫、不愛寫作文。也有些老師采用挖苦的方式,經常在班上指名批評這些同學,或聲色俱厲,或冷嘲熱諷或指桑罵槐,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好的,因為這樣根本不能觸動他們,反而讓他們更討厭該老師,更討厭該科目,更討厭寫作。
所以,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少投訴,少挖苦
(三)少懲罰,少說教
對于那些不會寫、寫不好、不肯寫作文的學生,有些老師不是循循善誘,而是加以懲罰。如罰他們抄書、罰他們站立、罰他們勞動等等,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懲罰永遠代替不了教育。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理由,作為老師,應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切忌一刀切,給學生造成難以磨滅的陰影,使他們更憎惡寫作。有些老師對這類學生干脆就陪著留堂,反復說教,其結果可想而知,同樣是不如人意。
所以,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少懲罰,少說教。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師一定要處理好作文教學中的“多”與“少”,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寫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