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明顯淡化的趨勢,培養當代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而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主力軍,他們對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高校輔導員;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使命。“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是民族的夢,是人民的夢,更是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夢。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一個充滿活動的特殊群體,是中國特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歷史實踐證明,一個民族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青年,特別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因此,當代大學生應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奮勇拼搏,把勇于肩負起實現中國夢作為自己的主要責任和義務。然而,部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明顯淡化的趨勢,因此,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應該引起社會和高校的高度重視。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主力軍,他們對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作為高校輔導員中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去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相關概念及基于中國夢背景下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相關概念
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中的個體為建立更為美好的社會而自覺承擔責任的觀念,其價值取向是社會的整體利益或比個體自身更高的利益。社會責任感所展現的是一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崇高使命,是一種積極向上、崇高的精神風貌,是價值觀和理想的高度統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指大學生作為社會責任的主體,積極履行社會中的各項義務并主動承擔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的一種情感認知。簡而言之就是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
(二)基于中國夢背景下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重要意義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否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關系到能否實現 “中國夢”的新理想。他們是“中國夢”的傳承者、追逐者和實踐者。“青年強則國強,青年立則國立”,大學生是青年中充滿活力的先進群體,他們思想活躍、善于學習、追求真理、掌握著先進的知識,扎實學習專業知識,人文科學素養較好,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較強,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他們在國家未來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當代大學生的“個人夢”與“國家夢”是唇齒相依的,“國家夢”的實現需要匯聚每一個大學生的“個人夢”,而青年大學生的“個人夢”只有在“國家夢”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因此高校的青年大學生作為“中國夢”的傳承者、追逐者和實踐者,只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國家和歷史賦予的使命,用自己的熱情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才能讓自己的青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煥發出耀眼的光輝。
二、承載踐行“中國夢”的重托,當代大學生存在差距,社會責任意識明顯弱化
總體上來說,當代大學生整體的責任感狀況是積極健康的,絕大部分大學生積極上進、思維活躍、善于學習、與時俱進,專業知識扎實,創新意識和能力較強,社會責任意識較強。如:在近幾年所發生的如四川雅安地震、世博會等重大事件和活動中,他們所呈現出來的奉獻和志愿者精神等,值得充分肯定和贊揚,體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明顯出現淡化的趨勢。如:部分大學生當中 “啃老一族”、“瀟灑一族”、“網癮一族”等現象的出現,部分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學生在責任感方面的欠缺與責任意識上的不足。具體表現如下:
(一)當代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認識不清、不全面,自我意志力薄弱
部分當代大學生不明白什么的社會責任感,或者對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認識模糊不清,認知程度較低,不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但是我們也不否認還有很大一部分當代大學生雖然能夠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但是他們的自我意志力較差,一旦出現壓力或者困難的時候,就會出現挫折感,很難克服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二)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突出,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優越的家庭條件養成了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陋習,自我中心,個性較強,自立意識較差。凡事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缺乏為集體和社會的奉獻精神。如學生干部競選,絕大部分大學生的直接動機是為自己提供一個鍛煉的機會,為自己贏得一份輝煌,已不再是為學校、為同學服務。與人交往和處事時也是一樣,帶有很強的個人功利色彩。在擇業時很少從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去考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特別是社會競爭壓力較大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非常突出,這些都必然會淡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行動上追求享受,社會責任意識淡化
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特別是受多元思想的影響,當代大學生表現出浮躁、追求功利的一面,只注重享受,忘記了作為一名大學生最根本的任務。在學校不努力學習,混日子,得過且過,上課睡覺、玩手機、玩游戲,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不及格、戀愛…對自我不負責任,缺乏社會責任感。只想花錢,不想爭取,花錢大手大腳,不心疼父母的辛苦錢。有資料統計顯示,近70%大學生在畢業時感覺在學校什么都沒有學到,心里空落落的,壓力大。
三、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有利條件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主力軍,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平時,輔導員與學生聯系最多、相處時間最長、接觸的機會最頻繁,是處于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線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扮演著指導學生在校期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特殊角色。因此,他們對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占據有利條件,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一)高校輔導員扮演多重角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高校輔導員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們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和教育者、學習和生活的管理者與服務者、身心健康發展的疏導者、職業規劃和就業的指導者、校園和諧建設的助推者等。同時,在學生眼中,絕大多數輔導員年紀與大學生相仿,是知心朋友,甚至稱他們為大哥哥、大姐姐,他們與輔導員關系密切,交流、互動最多。因此,高校輔導員更容易了解大學生內心最真實地想法并幫助他們積極解決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以及工作內容,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高校輔導員站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實施者,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規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等是他們主要的工作內容。他們在當代大學生進行指導和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及時了解他們最真實的想法和最真實的狀態,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踐行“中國夢”的重托,高校輔導員肩負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任
在中國夢背景下,為了使當代大學生更好的踐行中國夢,筆者認為,作為高校輔導員中的一員,要充分利用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有利條件,通過創新工作載體和多種方式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一)加強高校輔導員自身修養,發揮輔導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平時與學生接觸最多,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起示范作用,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教育者自身的榜樣作用,他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老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榜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在道德上老師才有權進行教育。因此,輔導員要加強理論知識等方面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去感染學生,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榜樣示范,發揮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作用。
(二)加強誠信與感恩教育,引導大學生講誠信和學會感恩
加強當代大學生誠信與感恩教育,輔導員可以在新生開學和畢業生時,將誠信教育作為新生和畢業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誠信教育,開展新生誠信自查、誠信還貸、誠信講座、誠信演講等主題教育,引導畢業生恪守誠信觀念。感恩,就是意識到今天自己獲得的一切,不是憑空而來,是父母、是社會、是國家恩澤與奉獻的結果,因而應當珍惜與感激。這意味著人們在享受恩澤的同時更要承擔一份責任,并準備為回報而付出努力。感恩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組成不部分。作為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組織感恩教育主題班會、感恩晚會、感恩主題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也可以通過母親節、父親節和教師節等節日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表達對父母和老師的感恩。一個人只有學會感恩才能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
(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熱愛自己祖國是衡量一個大學生是否合格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基礎。高校輔導員可以以時事熱點為契機,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開展愛國主義為主題的黨團日活動和班級活動,如觀看紅色革命題材的電影、愛國主題的演講比賽、鼓勵大學生對讀愛國主義文章、參觀紅色革命基地等,開展形勢與政策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歷史使命感。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輔導員可以以此作為平臺和載體,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系列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辯論賽、演講比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業設計大賽等,使當代大學生在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按照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走上社會、深入實際,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并不斷鍛煉和提高自己的一系列物質和精神活動的總稱。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之一。輔導員可以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載體,積極創造條件多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支教、勤工儉學、獻愛心、科技下鄉、科普宣傳、社會調研、三下鄉、創業等活動進行讓大學生們親身體驗,讓學生多接觸社會,使他們真正認清自己的社會角色,在活動中不斷提高思想認識,磨練意志,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真正培養和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今后,他們將在學習生活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明確自身的價值,深化責任意識,從而更好地服務人民和社會。
總之,在實現中國夢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是“中國夢”的傳承者、追逐者和實踐者。筆者認為,作為高校輔導員中的一員,肩負著培養大學生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重任,要充分利用高校輔導員的有利條件通過各種渠道、創新工作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使他們勇于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負,用自己的青春熱情去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謝軍.責任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6.
[2] 王歡,王驥.淺析輔導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4(6).
[3] 劉惠,李媛.大學生集體心理教育——活動設計與操作[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19.
[4] 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4.
[5] 張麗.從高校輔導員的角度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培養[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5).
[6] 王海洋,徐國強.大學生團課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117.
作者簡介:李秀英,女,廣西玉林市博白人,碩士,玉林師范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