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
所謂思想市場,就是學術、觀點、言論、信仰的表達和它們相互之間的平等競爭。它既包括思想在生產上的自由競爭,也包括思想在接受方面的自由競爭。思想市場為什么重要?是因為社會的變革和人類的進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動下出現的,沒有理念的變化就沒有制度和政策的改變,而沒有思想市場,就很難有新的理念的出現和傳播。
社會變革是由于新觀念戰勝舊觀念
傳統上,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總是把社會變革理解為不同利益之間博弈的結果。他們認為,社會變革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一種利益(變革的受益者)戰勝了另一種利益(舊體制和舊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因為領導者和政策制定者認識到變革所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歷史分析和現實觀察都表明,社會變革之所以發生,在許多情況下,不是因為一種利益戰勝了另一種利益,而是因為理念戰勝了利益,或者說,是因為一種(新的)觀念戰勝了另一種(舊的)觀念,一種主義戰勝了另一種主義。許多看似某種特定利益的勝利,事實上不過是某種特定觀念的勝利。
為什么計劃經濟在20世紀能成為世界上1/3的人生活的那些國家的一種制度,而且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這其實也是理念變化的結果,計劃經濟是一種典型的理念的產物。但一個理念可能好,也可能壞。如果我們接受一個壞的理念,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如果我們接受一個好的理念,那就使人類進步更快,使人類的生活更好,使社會變得更和諧。
人類面臨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先驗地就知道是哪一個理念對,哪一個理念錯。這就是我們需要思想市場的原因。一種理念正確與否,只能通過思想市場、觀念市場的競爭來檢驗。
我當然不是說,思想市場競爭的結果一定是正確的理念勝出。但如果我們想降低錯誤理念勝出的可能性,唯一的辦法是思想市場的自由競爭。
新觀念由普通人或思想家提出,由政治家實踐
一種新的理念、觀點、思想,從最初的提出,到最后變成實踐,類似經濟學家講的一個“迂回生產”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三個環節:生產環節、傳播環節和實踐環節。處在最上端的生產環節的人,是我們稱之為學者、哲學家、思想家的極少數人,他們的作用是生產新思想,所以我將他們稱之為“思想型的制度企業家”。盡管不可否認,有些新觀念最初是普通人提出的,但如果沒有學者的理論化,草根的觀念不大可能變成社會變革的力量。公共知識分子、媒體從業人員、出版商、教師等處于這個過程的中間階段,他們的工作是傳播思想,將思想家創造的東西進行選擇并組合成大眾容易理解的東西,然后傳播給政治家和普通大眾,將其變成社會的共識,所以被哈耶克稱之為知識的“二手交易商”。處于這個過程終端的是政治人物和實踐家,他們的任務是發起變革,將新的理念變成法律和政策。思想市場的基本原則在這三個階段都是適用的。
在思想的生產階段,思想市場的基本也就是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意味著學者本身必須有一顆自由的心,學術研究不能有禁區,任何對學術自由的干預都是對思想市場的破壞。在思想的傳播環節,意味著現存的觀念、習慣、法律和政策都可以受到自由評論。在思想的實踐環節,思想市場的基本原則是: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實施應該經過廣泛的討論和批評,重大的法律修訂甚至需要“全民公決”;在可能的情況下,法律和政策的變革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演化過程,應該允許人們在多種方式中進行選擇,而不應該采取中央集權主導的建構主義的方式。“因地制宜”和“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就體現了思想市場原則在實踐中的應用。
思想市場可以避免犯災難性的錯誤
我們人類不可能避免犯錯誤,但是如果有思想市場的話,人類至少可以避免犯那種災難性的錯誤。舉例來講,前面講計劃經濟就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在中國的實踐導致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的拉大,給數億人帶來財產甚至生命的損失。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在那個時候,有思想市場,學者和媒體人士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定會有人反對計劃經濟,這個實踐絕不會持續那么長時間,所帶來的損害也就不會那么大。
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受惠于思想市場。鄧小平這樣的領導人是重要的,但他們的想法許多來自經濟學家的思想。如果沒有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經濟學界相對自由的學術氣氛,如果沒有“思想解放”,“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不可能寫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寫入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就不可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
政治領導人的理念重要,
但長期來講普通人的理念也許更重要
如同經濟發展有“后發優勢”一樣,思想市場也有“后發優勢”。在開放的社會,任何國家都可以從其他國家所創造的思想和觀念中受益。但毫無疑問,引進思想比引進技術和產品更困難。這是因為,思想的實踐必須與特定的利益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習慣、制度相結合,而人性在本質上具有抗拒新思想的惰性。這意味著西方國家發展出的思想在應用于中國社會的時候,需要有一個“中國化”的過程,這是中國學者的責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改革的基本方向,特別是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但如果沒有思想市場上不同學術觀點的爭鳴,究竟什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同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不可能有基本共識。而如果沒有基本共識,改革不可能順利推進。
任何社會變革,從短期來講,政治領導人的理念可能更重要,但長期來講,普通人的理念也許更重要。大的社會變革一定是全民的事情,不可能是少數精英的事情,而無論政治領導人理念的形成,還是普通大眾觀念的變化,都是思想市場運行的結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沒有思想市場就沒有中國的未來!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