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華
在第三季“中國美麗鄉村快樂行”的演出中,有個段子屬于“此處必有掌聲”。在記者看來,除了掌聲,此處還必有嘆服。那就是小王剛與搭檔燕兒的一個絕活——女士下腰,男士站在女士腰上,兩人繼續高歌。
演出每每進行到這一階段,現場都會爆出熱烈的掌聲和吶喊聲,可以看出,與記者一樣,觀眾同樣被這一絕活征服了。如果說下腰在各種文藝表演中屢見不鮮,那么腳蹬10公分的高跟鞋去做下腰撐人、側抬腿單腳站立等高難度動作則實屬不易。看著燕兒把右腿慢慢側抬直至耳邊,再看著她緩緩地放開給右腿力量的右手,雙手抱于胸前,記者每次都緊緊盯著那只不停搖晃以平衡分量的左腳,在心里為她捏把汗。
在后臺采訪過燕兒,記者才明白,自己的緊張實屬多余。除了搞笑逗樂的橋段,二人轉作為一種地方戲曲,也有硬功夫,一旦找好使力的角度,完成這些高難度動作并不費力。但這需要演員從小開始練功并常年堅持,一旦間斷,容易偏廢。“我從13歲開始練功,穿高跟鞋練功也有五六年。最早是我爸教的,前兩年最疼,不想練偷懶的時候,爸爸就用鞭子揍。現在想想多虧了那條鞭子,否則練不出來。” 燕兒告訴記者,如今她不穿高跟鞋練功反而覺得不穩。
燕兒出生在二人轉世家,爺爺、姥姥、爸爸、媽媽都是唱二人轉的。十三歲那年,她不顧家長的反對,因為喜歡,堅定地選擇走上學習二人轉的藝術道路。或許是耳濡目染,或許是天賦異稟,聽了一個月的戲,燕兒就能背下整本古文戲像模像樣地上臺演出。父親看她確實有學二人轉的天賦,才同意她女承父業,成為家里的第三代二人轉藝人。
“我小時候看過姥姥、爺爺輩唱二人轉,后來跟著父輩演出,到如今自己登臺,已經算經歷過三代二人轉表演了。”燕兒雖然年紀不大,但三代人的演出經歷讓她成為了“小老藝人”。
“最早的時候,女人唱戲要被看低,所以姥姥就女扮男裝演,翻跟頭唱男腔樣樣精通。但二人轉不能缺女角兒,所以我爺爺當年也有男扮女裝的演出經歷。在那個年代,舞臺就是農村的大炕,觀眾就是炕沿前的一屋子人,門票只有幾毛錢而已。”燕兒直言,那個年代的二人轉沒有什么花哨活,是純正的唱戲,一出戲唱40分鐘,有完整的故事和戲本。如今她仍然能唱這樣的老戲,但很多年輕的二人轉演員可能就不會了。
“到了父母親這輩兒,二人轉已經有些變化,中間穿插點歌曲,觀眾就覺得比較新鮮洋氣了。”這時候的門票漲到了10多元,通常由三對搭檔完成一臺演出。“但是,我父親他們也沒趕上好時候,那時候還是很不容易,沒什么市場。”
如今,在本山傳媒的推動下,二人轉按照觀眾的口味,不斷吸收其他藝術種類的長處,逐步改良為更易被接受、受歡迎程度更高的一種“拼盤”藝術。“我們現在的演出環境也好、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也好,都比我爺爺、父親輩兒的好太多了,我是趕上了好時候。” 比起前兩代人,燕兒的藝術表演生涯走得容易順利得多。老人感到放心的同時,也時不時地發些牢騷:“你們現在的演出咋都不好好唱戲了,凈整些啥玩意啊。”這時候,時尚洋氣的燕兒總是笑嘻嘻地說:“這叫與時俱進,你們都老啦,原來那些戲沒人愛看了。以后還不定變成什么樣兒呢。”
回顧前兩季行程,大篷車從黑龍江到福建,從江西到湖南,二人轉表演不僅在北方受到歡迎,在南方同樣掀起觀看熱潮。不管表演形式如何花樣翻新,觀眾爆發的熱情與掌聲始終是演員們最滿足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