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鴿子關在一個籠子里,并在籠子里放了一個小小的裝置,這個裝置隔一段時間就會釋放出一粒食物。鴿子漫無目的地在籠子里踱步、啄食、跳躍、撓癢。當它做撓癢動作時,食物正好從裝置里掉出來,鴿子興奮地走過去吃掉食物,并且開始不斷重復撓癢這個“引出”食物的動作,它以為是這個動作導致了食物的出現。另一只鴿子恰好是在跳躍時看到食物掉出來,它就會不斷地跳躍去“引誘”食物再次出現。
顯然,鴿子對自己的行為和食物出現這兩件事之間作了因果關系的推導,并且對此深信不疑,這就是“鴿子迷信”。所謂迷信,就是指相信未經科學證實的事物或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人當然要比鴿子聰明許多,但是在對領導力的迷信上,人類似乎比鴿子也聰明不了多少。
已經過世的美國管理學家吉姆·曼多曾經做過幾個有趣的實驗來觀察和驗證“領導力迷信”。他創造了幾種情形觀察同樣的領導行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產生不同結果的時候,人們會如何評價這些本質相同的領導行為。
在一種情形中,該領導在上任一年之后,公司的業績提高了2%;在另一種情形中,同是一個領導,但公司的業績提高了10%;在第三種情形中,公司業績則提高了25%。他發現,公司業績提高得越多,人們將此歸結于領導的可能性越大。在另一個實驗中,他把領導上任后公司的業績改成了下降:下降的幅度分別為2%、10%和25%。結果發現,業績下降得越多,人們越有可能把這個結果歸結于領導而不是其他原因。后來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對領導力的浪漫聯想”。
有趣的是,領導力迷信不僅普通的被領導者有,就是領導者本人也常常不能避免。他們相信是自己做的某一件事“導致”了成功。因為這樣的歸因,該領導就常常想重復“那件事”,以期再度輝煌。但是,時過境遷再加上歸因錯誤,這樣的輝煌往往難以再度出現。“領導力迷信”傾向較強的領導者會并發對自己估計過高、過分自信、自我陶醉的癥狀,而且特別享受變成明星的待遇。
這些“明星領導”頻繁出現在各種領袖論壇、電視屏幕或高校商學院的課堂上。他們熱衷于為未來的商業領袖們傳經送道,卻忘記了自己還是天天面臨著激烈競爭的企業的領導,還有一攤子“正事”需要處理。這種領導手中的企業要持續發展恐怕困難重重,盡管他們經常宣傳或許也相信他們的成功可以復制,但其實不僅別人在沒有獲得他們的內外部條件的情況下一般無法復制這些成功,就是他們自己也會由于導致和維系企業成功的條件發生了變化而兵敗滑鐵盧。而那些曾顯赫一時的企業家在隕落后,又有幾個是東山再起復制成功的?
國內有個企業很有名、個人名氣卻不大的企業家曾說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把企業家做小,企業才能做大。”國外也有這種例子,比如杰克·韋爾奇在擔任GE(通用電器)的CEO時算不上什么名人(那時我每次在課堂上問學生誰是韋爾奇,大部分人都搖頭說不知道),他是在退休之后才開始傳經送道,成為明星的。
再舉個極端點的反例,三國時的諸葛亮可謂是當時名氣最大,也最具“迷信”色彩的CEO,魯迅曾點評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但他治下的蜀國卻一直是三國中“市場占有率”最低的集團。他出山時司馬徽曾說“劉玄德得其人,而孔明不得其時”。這句話道出了經營的時機、環境往往是比領導人的領導力更重要的因素。
事實上,如果把領導力迷信當作影響企業生死興衰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會與這類領導者普遍擁有的“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的信條形成悖論:如果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么容易復制,那也就難以稱其為核心競爭力了。這就像對于一只鴿子,蹦跳撓癢誰不會?
(摘自《北大商業評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