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林++聞勇
戰略對手應時而變
美國鷹派一直在尋找各類“敵人”。
冷戰結束的頭十年,前總統老布什和克林頓相繼公布三份軍事戰略,反映出美國繼續擴大其全球霸權、積極尋找假想敵的意圖。其中,克林頓于1997年5月公布的《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提出,2015年前后,有可能出現“一個地區性大國或全球性競爭對手”,并對美國構成威脅。
“9·11”遇襲之后,美國把反恐作為首要目標,借機發動阿富汗戰爭及伊拉克戰爭。2006年,反恐戰爭告一段落,小布什總統在《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將戰略重點從常規戰爭轉向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新興戰略對手等三個新領域。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美國要對付的敵人:一、恐怖分子,如基地組織、真主黨等。二、伊朗、朝鮮等所謂“邪惡軸心國家”。三、新興戰略對手,如中國、俄羅斯、印度,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歐盟。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2014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最新《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強調亞太地區的重要性,將中國視作當下主要戰略對手。
對此,美國戰略學者戴維·羅特科普夫有一個說法:“美國一直在不屈不撓地尋找敵人。我所說的‘尋找不是指找到和擊敗他們。美國似乎從內心深處需要敵人。政客們喜歡敵人,因為敲打敵人有助于煽起公眾的情緒,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國內問題上轉移開;國防工業喜歡敵人,因為敵人幫助他們賺錢;學者喜歡敵人,因為敵人讓他們的出版物暢銷。”
奧巴馬面對戰略矛盾
奧巴馬入主白宮伊始,就面臨艱難的戰略選擇:一方面,美國軍事觸角已經伸展到世界各地,壟斷財團從中獲得各種利益,需要全力維護;另一方面,前任小布什總統進軍阿富汗、伊拉克,招招硬實,消耗美國許多元氣,需要調整戰略方向,醫治自身沉疴。
奧巴馬屢次聲言:“美國卷入十年戰爭的歷史一頁已經翻過,現在到了該富強國家的時候。”他推動美聯儲連續降低利率,推出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將大部分財力投入住宅業、制造業,不肯將美國地面部隊投入利比亞、敘利亞之類的動蕩地區。
誰是美國的敵人?美國《外交政策》總編輯戴維·羅特科普夫的文章《內部的敵人》中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在不懈地尋找敵人,但真正的危險是在家里。”他打了一個比方:“美國有點像一個170公斤重、有心臟病史的中年男子,他走在夜間城市的街道上,吃著一個巨無霸;他大汗淋漓,因為他擔心他可能被搶劫,其實要殺他的卻正是這個漢堡包。”
主導全球獨享紅利
鷹派則擔心,如果美國專注于國內事務,就會像二戰之前那樣,回到“孤立主義”道路上,從而失去全球霸主享有的諸多紅利。
比如,經濟上,美國的GDP總量領先第二名的中國兩倍多,人均GDP至少是中國的六倍,奠定華爾街世界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由于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儲備貨幣,能夠發行17萬億美元以上的國債,順利將巨大的房地產泡沫轉嫁到金融市場,并且推行美元貶值政策,又可以將巨額債務包袱逐漸轉移給他人。
再者,美國不出產任何名牌咖啡豆,也沒有悠久的美食文化,但是,美國人能夠把星巴克開到世界各地,用簡單的三明治支撐麥當勞,將炸雞腿包裝成肯德基,小超市創出7-11的品牌。這些成就的取得,折射出各國民眾對美國生活方式的某種認同。
美國還是全球眾多生產標準的制定者。不管哪國制造的飛機,沒有取得美國的適航證,就無人問津;沒有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證書,藥品就沒法出口;就連電影拍得好不好,都要送到好萊塢參評檢驗。
美國目前的領先是全方位的,其優勢短期內難以撼動。美國外交關系協會主席理查德·哈斯在《紐約時報》撰文,他認為:美國目前沒有大國對手,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將一直如此;其他主要大國中,也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冒險挑戰美國。
樹敵過多難應付
因為首要敵人難以確定,美國就在世界四面樹敵。
2014年2月,伊朗海軍宣布,已派遣“多支艦隊”前往美國“海上邊界”。美國第五艦隊立即在波斯灣連續軍演作出回應,但美國公共廣播電臺說,德黑蘭的計劃如果實現,將是伊朗軍艦首次抵近美國領海,表達對華盛頓“以牙還牙的抗議”。
被美國視作“邪惡軸心”之一的伊朗,采取如此舉動,無視美國軍力的強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的尷尬。
美國干預各地民眾生活方式的做法,普遍招致非議。穆斯林不喜歡美國的脫衣舞;歐洲人惱怒美國反對同性戀和墮胎;印度人指責美國無禮對待其外交官;連美國的鐵桿盟友卡爾扎伊也批評美國,說美軍賴在阿富汗只是為了美國自身利益。這些著實讓美國感到無奈,偏偏美國現在又最需要朋友。
除了將普京比作希特勒,另一個讓美國感到糾結的就是中國,擔心一個強國挑戰其西太平洋的主導權。
可是,2013年,中美兩國貿易額達5210億美元,中國是美國僅次于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盡管有調查顯示,近四成的美國人認為,如果中國經濟有一天趕超美國,對美國的影響將“主要是負面的”,但是,有54%的美國人支持與中國保持貿易關系。僅2005年之前的十年,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就為美國消費者節約了近六千億美元。
而且,美國要在歐亞大陸同時應對俄羅斯和中國兩個強國,就需要借助同盟的力量。長期以來,美國支持歐盟和北約東擴,結果造成烏克蘭的動蕩,可能招致俄羅斯的強硬對立;美國非議中國設置東海識別區、傳統的中國南海九段線,竭力慫恿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同中國對立,勢必在中國周邊引起更多的動蕩。
(摘自《特別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