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紀委、西南交大聯合調研組
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關系黨的執政基礎與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成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四川省委要求,探索建立“成都市基層公開綜合服務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平臺”),運用和規范互聯網監督,形成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強大力量。
建設基層公開綜合服務監管平臺
2012年7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基層公開綜合服務監管平臺建設工作,平臺于2013年6月在全市開通運行。平臺建設由市紀委監察局與市政府效能辦牽頭,堅持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資源共享、功能完善、便捷實用、群眾滿意的原則,依托“中國·成都”門戶網站,建立了“政策法規、基層公開、便民服務、溝通互動、監督管理、服務發展”六大資源體系,形成了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的四級網上公開服務監管系統,成為面向基層群眾的宣傳平臺、服務基層群眾的服務平臺、規范基層事務的監管平臺。平臺發揮對權力運行在線公開、在線服務、在線監控和適時預警等功能,促進了基層事務公開、基層干部廉潔履職和基層權力的規范運行,實現了群眾、政府、黨委三方聯動和共贏。
全面覆蓋提供群眾參與廣闊空間
高度的一體性——整合監管。平臺全面梳理和整合基層各類信息公開、服務和監管系統,在四級網站都具備信息發布、數據審核、互動、監督等功能,提升了系統資源共享一體化水平,解決了過去信息系統割裂和功能單一的問題。強烈的服務性和互動性——柔性監管。平臺以在線的方式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服務,基本實現辦事“一窗口”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平臺設置了“法律咨詢”“問吧”等交流平臺、開發和完善了網上投票、民主評議等系統,搭建起黨委政府與群眾溝通互動的橋梁。該過程增強了基層干部的服務意識和履職意識,實現了對干部的“柔性監管”。監督管理的主動性——內部監管。為深化“亮權”功能,平臺設置了行政審批電子監察、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等4個系統,開設了供群眾舉報用的網絡舉報投訴專區,紀檢監察部門可實現主動監控。以“三資”管理系統為例,對“三資”使用做到事前預防、事中監控、事后處置的全過程監督,倒逼各部門規范權力運行,將腐敗苗頭遏制在萌芽狀態。監督管理的深度性——動態監管。平臺對權力運行各環節實行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將監管功能深度融入基層各部門業務工作中,具有高度動態性。如“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設置了預審、補辦、受理等11種狀況,可隨時查看各區縣的辦理狀況及統計數據。平臺主頁右側設置了訪問量排名和信息量更新排名,紀檢監察部門可看到群眾評價、各板塊的建設和運行狀況,適時在線監督。平臺覆蓋的全面性——均衡監管。平臺涵蓋全市19個區(市)縣、316個鄉鎮(街道)和3345個村(社區),實現了全域覆蓋。群眾可自行登錄網站或在村鎮的便民查詢點訪問,外出群眾亦能在網上參與平臺,實現了全員覆蓋。群眾可隨時登錄平臺參與,實現了全時段覆蓋。平臺覆蓋的全面性有利于紀監部門不留死角、不論城鄉和級別的均衡化監管,提升了監管的科學化水平。
群眾對平臺建設的總體滿意度較高
通過對成都市19個區(市)縣的群眾參與平臺情況的問卷分析,結論為:平臺已得到群眾的充分認可和廣泛參與,今后大有可為。問卷以5分為滿分(下同),群眾對平臺的認知達3.96,說明已很清楚平臺的內容。通過平臺了解政府的事務信息和推行政策兩項分別達4.19和4.14,表明平臺在打造透明政府、滿足民眾信息需求上已發揮重要作用。群眾對平臺監督功能的參與平均分值為4.13,說明平臺的監管職能更受群眾喜愛。4.17的分值反映出群眾對“平臺信息經常更新”的極大滿意,“平臺上反映問題能夠得到快速回復以及平臺信息與其他信息的一致性”分值為4.09,說明平臺的互動性和一體性得到群眾認可。經過近一年的運行實踐,群眾對平臺建設的總體滿意度較高,評價得分達到4.22。下一步,成都市將積極回應民眾關切,加大平臺優化和技術改造,努力提升平臺服務能力和監管水平,充分發揮平臺的功用,促進基層干部廉潔履職,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 (責編:賀貴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