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張微微
GDP總量占全省的60%左右,人口比例超過了40%。
以成都為核心的成都經濟區,是我省乃至西部地區腹地面積最廣、聚集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競爭已轉變為城市群或經濟區之間的競爭。而要進一步參與國內、國際競爭,成都就應當進一步擴寬視野,加強和成都經濟區內其他地區的合作,做到在參與世界競爭中“規模看區域,水平看成都”。
今年7月最新出臺的《成渝經濟區成都城市群發展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成都市的全國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群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率達到65%。在發展定位上進一步突出了成都城市群在成渝經濟區發揮的引領作用,劍指西部地區核心增長極。
那么,成都經濟區的發展接下來還將有哪些動作?會為四川和整個成渝經濟區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新規劃在破解區域一體化這個老大難的問題上有怎樣的創新?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
2006年1月,《四川省“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出臺,提出“五大經濟區+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我省構建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決策出臺。
2010年1月30日,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上,成都與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7市簽署了《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開始起步,也標志著成都經濟區的合作從過去“點對點”的雙邊合作,正式步入了“抱成團”的多邊合作。
2010年1月31日,資陽、眉山正式接入區號028。
2010年8月30日,在《成、德、綿規劃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上,公布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09-2020)》。按照規劃目標,到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將成為西部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群。
2012年1-8月,成都經濟區即成都、綿陽、德陽、樂山、眉山、資陽及雅安等7市實現合同外資額同比增長10.4%,占全省84.8%,成都經濟區對引領全省外商投資,實現區域聚集發展,貢獻極其突出。
2014年,歷時3年時間,《成渝經濟區成都城市群發展規劃(2014—2020年)》正式出臺,意味著成都城市群將進一步搶抓機遇、應對挑戰、破解難題、加快發展。
回顧8年的區域合作歷程,成都經濟區盡管取得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城市群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高、產業同構較為嚴重、轉型發展壓力加大、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省發展和改革委主任唐利民如是說。
談到區域一體化的話題,10年前從眉山來成都工作的趙欣頗有感觸,“4年來,每次打電話給老家的父母,都不用在號碼前另加區號了,感覺自己跟他們像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一樣,再也沒有了背井離鄉的感覺。”
回顧成都經濟區的8年,不僅是將成都經驗不斷擴張與輻射的8年,更是“分灶吃飯”行政壁壘不斷突破的8年。
“打造成都經濟區,關鍵之舉是要促進區域一體化。”在年初舉行的成都經濟區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成都經濟區8市代表發出了共同的聲音。
如何進一步實現區域一體化?
8市共同作出規劃——實施“六個一”工程。即:實施一體化的城際路網工程;啟動電信一個區號工程,逐步實現經濟圈整體并號;推進智能“一卡通”工程,拓展公共服務一體化;創建一個電視頻道工程,合作打造覆蓋8市的“成都經濟區都市頻道”;開辟一個出海通道工程,深化與重慶、瀘州、宜賓等港口城市的互動發展,順暢長江黃金水道,建立聯通華東,東向泛太平洋的出海通道;先行先試一個邊界試驗區工程,通過共建試驗區取得同城共管經驗予以推廣。
如何將紙上的規劃有力落實?
“未來若不能有效突破行政壁壘制約,則難有進一步發展。”作為審評《規劃》的專家組成員、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這樣認為。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戴賓認為,從更深的層次剖析,城市群早期是“他組織”的階段,由政府主導進行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的互聯互通;后期則進入“自組織”階段,由市場接手,在產業重組、要素再分配等方面發揮作用,最終形成城市群成熟發展期,協調發展。
如何實現從“他組織”到“自組織”的轉變?唐利民介紹,此次《規劃》編制的重點之一,是為實現成都城市群在新起點上的科學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為此,《規劃》也做了明確的部署和有益探索,比如,將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強化產業協作配套、構建統一市場體系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等。
在成綿高速行車,已能看到成綿樂城際鐵路“一橋飛跨”的雄姿;成都第二繞城高速早已出“成”,將簡陽、廣漢攬入懷中;成蘭鐵路綿竹段正加緊施工;建設天府新區“一環九射”路網,有“六射”在眉山,且已開工建設;資陽連接成都,龍泉山已建成和在建的隧道通道達33個……以縮短通勤時間、拉近與中心城市距離為首要的交通大會戰正酣。
“進一步加快交通共建,編制經濟區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打造成都1小時經濟交通圈。”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指出,這里的軌道交通是指輕軌。眉山市委書記李靜表示,天府新區的軌道交通“一橫三縱”,其中3條直接規劃到眉山,實現與成都的無縫對接。“成綿樂城際鐵路開通后,我們到成都只需18分鐘。”
不僅對接成都,各市之間也積極打通通道。“我們也在跟綿陽對接,在基礎設施方面,綿陽的積極性很高。”德陽市委書記李向志說。綿陽市委書記羅強同時表態,“我們與德陽市合作,下一步實施包括3條快速通道在內的一批重點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促進區域間交通一體化。”
產業是建設增長極的火車頭,形成雄厚的現代產業體系,對打造大都市的經濟圈至關重要。
《規劃》提出,成都城市群將以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為依托,以優勢產業集群為重點,培育壯大關聯產業和配套產業,加快形成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的產業聚集區。具體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汽車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和現代服務業等七大產業聚集區。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聚集區以成都、綿陽、樂山、遂寧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建設國家重要的信息、軟件等高技術產業基地和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
裝備制造產業聚集區以德陽、成都、資陽、眉山為核心,依托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建設以清潔高效發電設備、新能源設備、軌道交通設備、海洋石油鉆探設備等為主的國家重要的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航空航天產業聚集區以成都、綿陽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建設國家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促進民用航空航天產業集聚發展。
……
“深化區域合作,將有利于全面提升成都經濟區整體發展水平,對于構建西部經濟中心,成為引領西部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唐利民這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