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明 吳俊江
紅軍精神誕生地——毛浴古鎮
從達州市出發,乘汽車經通達路前往通江縣,毛浴古鎮是我們開展紅色故地調查行的第一站,該鎮距離通江縣城約12公里。毛浴古鎮三面鄰水,一面靠山,形如半島,似龍舌伸于水面,古時又名“龍舌壩”。這種特殊的地形在全國范圍亦不多見。
因三面環水,毛浴古鎮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據地方志記載,古時為一重要航運碼頭,在航運業發達之時,該地商賈云集,十分繁華,有“小重慶”之稱。筆者抵達古鎮后,首先來到位于半島“舌尖”的位置,觀看古時留下的碼頭遺跡。據文化站負責人介紹,該碼頭為明清時期所遺留,至今保存完好,其防波堤建筑方式較為奇特,用青石條以卯榫結構建成,十分堅固,已歷經數百年風雨,成為古鎮歷史變遷的見證。
除了自身特殊地形以及悠久的歷史外,毛浴古鎮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更是一大亮點。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進入通江后,其下屬紅十一師進駐毛浴鎮,并建立中共赤江縣委(開國將軍通江人傅崇碧曾在此擔任縣委書記)等機關。在反“三路圍攻”和“六路圍攻”期間,中共川陜省委、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曾遷至此處。該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連接蘇區首府通江與紅軍后勤基地苦草壩和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王坪的交通樞紐,更是紅軍北出川陜,東達萬源的重要軍事通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毛浴為著名的紅軍精神誕生地。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黨政工作會議在毛浴召開,全軍連以上的干部800余人參會。在此次會議上正式確定的紅軍訓詞“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成為紅軍精神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據毛浴鄉政府統計,其境內有紅軍標語22幅,紅軍遺址7處,流傳至今的紅軍故事、歌謠達30余個(首)。
漫步于古鎮街道,隨處可以看到紅色遺址的文物保護牌以及相關介紹。如赤江縣委機關、紅四方面軍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紅軍栓馬林、列寧小學舊址以及著名的紅色標語群——“擁護蘇聯”“工農專政”“川陜工農解放萬歲”“實行共產主義”“打倒國民政府”以及“擁護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等六幅標語。這種紅色標語集中的現象在全國都較為罕見,因此該標語群在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由于石刻標語完成后不久,紅軍即開始長征,此后年久失修,雨淋日曬,導致部分石墻出現垮塌,以致一些標語上半部分殘缺。但現存的石刻標語大都保存完好,成為該地重要的紅色文化景觀。古鎮還有一棵著名的紅軍樹,據說為當年紅軍親手栽種,如今已成當地婚紗攝影的重要拍攝點。
為了保護古鎮并對其歷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毛浴鄉黨委、政府加大了管理力度,對古鎮進行了整體規劃,維修了古城墻,對當地民居、紅軍石刻標語以及各種遺跡進行了保護,如禁止居民對房屋進行拆除,以保護古鎮的整體景觀。據悉,2009年毛浴鄉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當地政府正積極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特色旅游景觀鎮。
覽紅軍陵園之最——王坪
在結束對毛浴古鎮的調研后,翌日,筆者一行驅車前往原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王坪)。
王坪村位于通江縣沙溪鎮,該村當時為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在反對四川各路軍閥戰爭中負傷的紅軍指戰員基本被送至該地進行救治。但其中不少人因為醫療條件限制或者傷勢過于嚴重而犧牲。這些紅軍將士死后被就近安葬在王坪,故該地又稱“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墓”,現改名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近年來,為了傳承紅軍文化與弘揚紅軍精神,高效地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在中央及省市等上級政府的支持下,通江縣政府對王坪紅軍烈士陵園進行了擴建。擴建之后由紅軍烈士陵園、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以及王坪新村三個部分組成,面積達350畝,目前為國家4A級風景區。
據景區管理人員介紹,201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時任四川省委書記)蒞臨王坪視察,明確提出要將王坪建設成為“文明、現代、優美的小山村”,并將其作為他“掛包幫”活動的聯系點。在他的關心下,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按照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川北民居的設計風格,規劃與建設完成了如今的王坪新村。
王坪新村街道寬闊潔凈,川北民居風格的房屋錯落有致。在感嘆王坪舊貌換新顏之余,我們還發現,這些民居不僅能供人居住外,還兼具餐飲經營功能。可見,設計新村的初衷,并不僅僅是“安居”,還有同樣重要的“樂業”,為當地發展紅色旅游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設施。
在新村參觀結束后,我們來到紅軍烈士陵園。陵園入口處有一個名為“鐵血丹心”的廣場,因巨幅紅軍群雕像放置其間而得名。這座群雕以紅色花崗巖為基座,白色漢白玉為主體材料構成,寓意深刻,端莊大氣。雕像背后的石梯就是進入陵園的通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拾階而上,進入紅軍陵園,深切緬懷先烈。陵園中,最具視覺沖擊力的莫過于萬余塊鐫刻著紅五星的烈士墓碑。這些碑呈弧形排列,象征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寓意。墓碑上都無名字,墓主均為從全縣20多個鄉鎮、50處散葬墓區遷移而來的無名紅軍烈士,總數達17225名,開創了全國保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先河。加之原陵園的7823名烈士,“整個陵園共安埋紅軍烈士25048名,為全國之最”。
最后我們來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之所以稱呼為舊址群,是因為在總醫院原舊址基礎上復建了中醫部、西醫部、紅色衛校、中草藥園等,這些景點基本是按照原貌進行復建。此外,在舊址群里,還有一座紅軍烈士紀念館。在這座紀念館內,展出了景區搜集到的大量紅色文獻,如報刊、政令、信函、文件、印章等,是研究川陜蘇區歷史的第一重要手資料。
據介紹,該陵園修繕于2011年7月,歷時11個月的奮戰,2012年5月正式開園。自開園以來,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7萬余人次,先后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衛生部命名為“全國衛生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委組織部確定為“四川省干部黨性教育基地”等,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景區正在優化線路設計、建設紅心獼猴桃產業園及中草藥基地,規劃建設紅軍石刻標語園、紅軍文化體驗園等。這些景點的建成,不僅有助于提高景區的知名度,而且將有力地帶動通江縣紅色旅游的開發。
紅軍城里尋蹤——首府通江
紅色首府通江城,是我們此行的最后一站。通江縣城是當年川陜蘇區政治中心所在地,川陜省委、蘇維埃以及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均設在這里。故而,通江縣城又有“紅軍城”之稱。
行走在縣城街道,隨處可見紅色文化遺跡。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石刻標語。如在原通江縣電影院附近有一幅巨大的石刻標語“赤化全川”;在通江縣圖書館處,兩幅鮮紅的標語奪人眼球:“打倒劉湘”“擁護蘇聯”;站在紅軍廣場,河對面懸崖上一幅白色的標語十分醒目:“爭取蘇維埃中國”,據說這是紅軍入川后鐫刻的第一幅石刻標語。
接著我們走進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參觀當年紅四方面軍留下的足跡。在指揮部舊址背后是列寧公園,公園名為著名書法家——魏傳統題詞。公園里還有大量紅軍石刻標語,并形成了一條紅色標語長廊。一幅幅紅軍石刻標語或矗立在路旁,或掩映于花草叢中,是一個參觀紅色石刻標語的最佳去處。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于河北調研時的著名論斷。而我們通過此次田野調查,對通江縣的紅色文化資源狀況有了初步的認識,并進行思考與討論:在又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已然吹響的大背景下,作為革命老區,如何將自身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認為,在通江縣既有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中,不僅需要打造保護與開發并舉、線路設計合理、內部建設完善、管理方式一流的紅色景區,還需要在本地形成一支穩定、專業以及具有較高水平的紅色文化研究隊伍,為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提供硬件保障與智力支持,使“營養劑”最終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作者何志明系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吳俊江單位:達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責編:李妍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