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宏
用刻刀一點一點雕琢,讓一段殘朽的古沉枯木與人物、風景乃至建筑連在一起,實現簡約與神韻的結合,或流溢濃厚的人文底蘊,或折射深邃的哲理光華,可以稱得上“化腐朽為神奇”。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于世的嵊州市,近年來又憑借根藝文化揚名海內外。
如果說木雕(根雕)是嵊州市的一張文化金名片,那么,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就是這張文化金名片的“孕育基地”。20多年來,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立足嵊州木雕產業,創設工藝木雕專業,將學校教育和產業發展無縫對接。
圍繞產業辦專業
木雕(根雕),是在樹根上施以雕刻的一種工藝,是嵊州民間造型藝術中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門類。嵊州根雕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清時期。每到秋冬之際,山農們采伐了木材后,留下了樹根殘枝,人們稱其為“柴枝”,一些有頭腦的木雕藝人從中找到生財之道。他們發揮自己雕刻造型的長處,在柴枝上施藝雕刻,創作了不少柴枝作品,有人物,也有動物,這便是嵊州根雕的前身。這些根雕除供大戶人家作案頭陳設外,還銷往外地,有的還輾轉銷到海外。
1980年,嵊州市工藝美術廠木雕車間的創辦,使嵊州根雕走上了發展之路。可惜好景不長,20世紀90年代,嵊州市工藝美術廠轉制解體,不少老藝人迫于生存而放棄木雕藝術,使現代嵊州根雕面臨凋零的窘狀。在多次走訪調研中,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原嵊州市工藝美校)的老師們發現,如果沒有專業人才的傳承,嵊州市木雕藝術有可能就此止步。為了振興傳統產業,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的工藝木雕專業逆勢而生。
“與省市級的職業教育必須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不同,我們縣市級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本土。”校長張義軍把這一點稱為他們的“先天稟賦”。事實上,當時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的先天條件并不優越。由于根雕當時被人們視為“雕蟲小技”,登不上大雅之堂,社會地位的尷尬導致生源不足,而產業萎縮的巨大沖擊,更使學校出現了學生流失的狀況。
即使如此,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也沒有動搖繼續開設工藝木雕專業的決心。在學校看來,木雕是嵊州市土生土長的文化,培養一批年輕的藝術家是打造一支老、中、青木雕藝術隊伍最有效的途徑,其文化傳承的意義遠遠大于一時的經濟效益,是反哺地方持續、永久發展的“寶器”。正如張義軍所說:“依靠產業辦專業只是職業教育社會化的第一步,辦好專業促產業才是職業教育社會化的最高目標。”
正是有了這樣的高瞻遠矚,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的工藝木雕專業今年還延伸開設了仿古木雕的相關課程。近年來,隨著懷舊復古潮流興起,仿古木雕也有了廣闊的市場。盡管與東陽仿古木雕、慈溪古舊家具市場相比,嵊州仿古木雕無論是規模還是知名度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但依然有著很大的人才缺口。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的這一舉動,將快速提升嵊州仿古木雕的地位。
新老大師請進門
在張義軍的陪同下,記者來到學校工藝木雕專業教師張瑜的辦公室。一踏入辦公室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栩栩如生的彌勒佛木雕——大耳垂肩,裸胸露腹,左手捏布袋,右手斂袖,腳踏祥云,閉目張口,喜形于色。這是張瑜老師的代表作品之一。
張瑜是浙江省根藝美術家、工藝美術師,師從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吳筱陽,是一位新生代的根藝美術家。他的作品多次獲全國各級展覽大獎,其中《不如歸去》獲2006國際(杭州)手工藝精品展金獎,《鐘馗》獲2006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精品展銀獎。
在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除了像張瑜老師這樣的新生代大師之外,學校還力邀眾多國家級大師入駐學校。如聘請國家級根藝美術大師、浙江省根協主席鄭劍夫主持木雕專業教學工作,聘請國家級根藝大師吳筱陽主持教研工作,聘請國家級根藝大師周揚主持學校教學工場實訓教學。
“木雕是一門藝術性工藝,沒有專業功底的教師很難勝任。”學校分管教務的副校長鄭波說:“沒有大師難出高徒,優質的師資隊伍是專業做精做強的核心。”為了讓大師指點迷津形成長效機制,學校積極開展拜師學藝活動。在學校的牽線搭橋之下,學校專業教師成為了鄭劍夫、吳筱陽、周揚等大師的弟子,不僅在校內跟著師父學習工藝,每年還要去大師們的工作室修煉一個學期。
大師們的鼎力相助,讓學校工藝木雕專業如虎添翼。近年來,經張瑜等名師的組織編撰,學校開發了《工藝木雕》《 根雕藝術》兩本校本教材。這些特色校本教材,一方面針對本校實情,提出強化基礎訓練、創優意識、職業規劃的教學思路;另一方面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立了“從零開始,先簡單后復雜,先平面后立體,由單體到組合,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作室市場化
明媚的朝陽中,一幢紅色的實訓大樓矗立在校門左側,背倚綿延起伏的青峰,顯得生機勃勃。占據這座實訓大樓一層一半空間的飛魚根藝工作室,正是學校專門為工藝木雕專業教學量身定制的。工作室擁有原料車間、雕刻車間、三維數控雕刻車間、后期處理車間、藝術創作室和作品陳列室。
車間內,學生們正在聚精會神地雕刻著手中的作品;陳列室內,擺放著上百件惟妙惟肖的作品,有人物、有動物,有古典的、也有現代的,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
據介紹,飛魚根藝工作室的成立打破了過去木雕藝術教學閉門造車的格局,采用“校企雙制、產教結合”技能養成模式。工作室由張瑜負責,瞄準市場接訂單,推行訂單式作業。這就意味著木雕制作工藝課程與企業的工作任務緊密相連,將企業工作任務轉化為相關課程和學習任務,課程學習內容與企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體現了學以致用的理念。
“教室就是實習室,作品就是產品。”張瑜隨手拿起一個以老子為原型創作的根雕作品,頗為自豪地說:“我們工作室與嵊州市文化藝術村合作,像這樣的學生作品直接可以拿到藝術村銷售。”如今,作業賣錢已經成了該工作室市場化的一大特色。工作室成立以來,年訂單產值達5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專業和產業的雙重發展。
為進一步實現飛魚根藝工作室與市場的零距離對接,學校還與嵊州市文化藝術村劍夫根雕館、興國根雕館、筱陽博藝館等工作室合作,安排學生利用假期去文化藝術村實習,學習古沉木根雕的制作工藝和木雕產業的經營知識。這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給嵊州市文化藝術村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學生的現代審美觀和工藝師傅的傳統藝術追求碰撞出別樣的火花。學生袁玉偉的作品《母親》、肖旭東等的作品《魚趣》、戴凱懷等的作品《青春畫卷》、徐開樂等的作品《回蕩的旋律》就是在實習中獲取靈感而“誕生”的,這些作品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全國大師木雕藝術精品展上展出。
根雕界有一種說法:“中國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而嵊州根雕的未來就要看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一大批從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走出去的學生,已經成為當地木雕藝術產業的中流砥柱。據統計,嵊州市木雕藝術從業人員中的80%來自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
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工藝木雕專業的成功耐人尋味,在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職業學校“四兩撥千斤”,大有可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