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寒窗苦讀十余載,金榜題名躍龍門,畢業后找一個體面工作,過上與農耕種養再無交集的都市生活。長久以來,這幾乎是所有農門子弟最理想的人生藍圖。跨入21世紀的第2個十年,在國家“三農”政策調整和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大環境中,這一人生定式悄然發生了改變。
在黃岡市黃梅縣,就涌現出了30多名“逆向創業”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大多出身農門,畢業后在城市有著不錯的發展,但受濃厚的鄉土情結和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所驅動,帶著在城市打拼的積蓄和多年所學回到農村創業。本期《特別策劃》采訪組走進黃梅縣,走近這群“逆光飛翔”的青年,品味他們——
走出光鮮的水泥森林,踏上泥濘的鄉間小道,由都市白領成為新型農民,從“全村的驕傲”到面對家人鄉親的反對懷疑......城鄉生活的巨大差異,時空、身份的轉換,與傳統觀念的激烈碰撞,都是擺在回鄉創業大學生面前的現實問題。
這些大學生為升級傳統農業做了哪些努力?創業路上他們需要克服哪些困難?農村創業生活是否如夢想啟航時設想的那般美好?如何讓更多有抱負的大學生回到基層、扎根農村?
7月中旬,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深入黃梅各地展開了采訪。
用知識改變傳統行業
潘飛所在的養豬場,在距黃梅縣城1個多小時車程的大山里。
驅車從縣城出發,經過五祖鎮,繼而駛上東山的蜿蜒公路,途經五祖寺,繼續向北。汽車彎過一個個人跡罕至的山頭。終于,幾排藍頂白墻的建筑出現在記者眼前。這里便是潘飛的養豬場,距安徽省僅一山之隔。
“為了找這個地方,我可沒少花功夫。你們看,這里遠離居民區,三面環山,場房坐北朝南偏東15度,間距在10米以上,防疫、通風和日照條件十分理想!”從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潘飛在外工作了幾年,2011年與人合資流轉了150畝地辦起了這個養豬場。
雖然場房建在大山里,可在功能設置和項目施工上一點也沒馬虎。“我們建了專門的實驗車間,用于測量豬的各項身體機能和肉質纖維等數據。場房里面冬天有熱水管道供暖,夏季有風機降溫,任何氣候條件下都不影響豬的正常生長。”潘飛告訴記者,所有污水、糞便都經過密閉式管道排出,經過三級沉淀,流入沼氣池發酵,沼氣再通過管道輸送到周邊50多戶農戶家,供村民們免費使用。
守在這深山里3年多,雖然條件艱苦,潘飛卻甘之如飴。2年前,他和助手花了8個月時間跑遍了周邊3縣7鎮,成功搜尋到50多頭瀕臨絕種的純正“梅花星”豬種。這是一種本地品種的豬,肉質口感不錯,但在外地品種的沖擊下,近些年幾乎滅絕。在華農博士生導師指點和潘飛的精心養殖下,“梅花星豬”呈現星火燎原之勢,年出欄規模達到4500頭。
就業再創業、根植特色產業、創辦農業基地,擁有較強的市場、科技和品牌意識,是這些大學生創業者們身上共有的特點。李明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為通訊工程師,李明攀有著一份亮眼的履歷:16歲考入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后投身IT界,26歲隨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然而2009年,他辭去年薪30萬元的工作,回到妻子的老家黃梅縣,拿出100多萬積蓄流轉了幾百畝土地,當起了種糧農民。
早年被派往美國進修時,李明攀沒事便往近郊的農莊跑,看美國農場主如何經營現代化農莊。在汲取了《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古人智慧的同時,他又吸收了當代《土壤生態學》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不用轉基因和雜交品種。”基于對農業的濃厚興趣和理論研究,李明攀相信這種原生態的種植法會收獲原生態的農產品。這就是他所探索的現代有機糧食種植方式。
勞作之余,李明攀用博客記錄創業故事和圖片,吸引了大量關注者的目光,甚至有人專程從深圳、珠海慕名前來參觀學習。這讓李明攀大受啟發,決定用電子商務的模式銷售自己的有機糧食。一年下來,雖然畝產量只有附近村民的6成左右,但是價格卻賣到了別人的4倍。
2013年,李明攀繼續打響“謙益”品牌,60%的農產品由網絡售出,注冊會員近500名,年銷售15萬斤大米、黃豆。眼下,李明攀流轉的農田面積達到了1100畝。他告訴記者,準備拿出100畝作為樣板田,提供種子、機械和技術指導,讓鄉親們加盟種植。
“讓周邊鄉親們都受益。”這是潘飛和李明攀不約而同說到的一句話。
“農二代”們的時代擔當
黃梅縣回鄉創業的大學生中,有30多名從事種養等傳統農業。“為什么選擇回農村創業?”采訪中,記者不禁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回答不盡相同,原因也是多層面的。
“越是農村,越是基層,越有廣闊的舞臺。”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會長、中國分會會長鄭雄偉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城市競爭比較激烈,各種創業的成本比較高,農村總的來說創業成本低一些,起點相對也低一些。”在制造業利潤微乎其微的當下,農業絕對是為數不多的選項中最接近普通人的。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籍大學畢業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為首選工作地點,不足7%的人首選愿意回到縣城、城鎮或農村工作。但在已經參加工作的人中,89.3%的受訪者表示有過回老家工作、生活或創業的念頭。影響年輕人返鄉的因素中,46.1%的人指出老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太理想,以及缺乏健全的基礎設施(6.7%),相對豐富的產業構成(6.6%)等等。
就業求生存,創業求發展。這意味著在選擇創業的舞臺時有著更大的自主空間,只要家鄉符合基本的承接條件,選準了好項目,回鄉就會順理成章。
黃梅的地理優勢和發展勢頭,正為大學生回鄉創業提供了必要條件。黃梅縣委書記余建堂就指出,黃梅縣位于鄂、贛、皖三省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便利。近幾年基礎設施條件日臻完善,產業承載能力大大增強。加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抵押貸款的推廣、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和就業小額貼息貸款業務的擴大,創業融資環境不斷優化,行政效能明顯提升,為大學生回鄉創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們一下子簽下了25年的租賃合同,這輩子就打算留下了。”江蘇小伙子莊德雷正是借著黃梅縣加快旅游開發的機會,與五祖鎮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后,莊德雷跟著做園林綠化行業的準岳父和女朋友一起,在五祖鎮成立了苗木花卉公司,除了承接五祖鎮的綠化項目,還流轉了幾百畝山地,請了十幾個當地農民一起種植苗木。“這里治安環境很好,百姓很淳樸,政府對我們也很支持,我們可以安心創業,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
國家宏觀政策的不斷放開,同樣為大學生在農村創業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空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逐漸加大了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支持力度,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
此外,“農二代”的背景讓這些大學生也愿意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現代農業,再次備受關注。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誰來種地”、“如何種地”、“讓誰受益”等關鍵問題,同步構建完善與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新型農村生產關系,是重要的議題。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李明攀說,高中時校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