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義

信訪工作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常說常新的熱門話題,近年來仍在升溫。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之一,信訪工作寫入了全會通過的《決定》之中?!稕Q定》提出:“改進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這是黨中央針對當前信訪工作的復雜狀況提出的新要求,采取的新舉措。
從操作層面上看,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網上信訪和受理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這里有兩個難點:一是“及時”,二是“就地”。過去,許多上訪者找上門來的問題都沒能及時就地解決,今后如何讓上訪者坐在家里點點鼠標,上訪問題就能“及時”“就地”解決呢?如果一次次網上上訪都石沉大海了,上訪者還能堅持網上上訪而不找上門來“面對面”上訪嗎?
信訪工作有“天下第一難”之稱。多年來,盡管全國各級信訪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集體上訪、越級上訪、重復上訪、集體“散步”,甚至鬧訪、跪訪、纏訪等依然常年不斷,信訪工作人員每天陷入重圍。上級領導“維穩”心切,曾采取“通報排名”“一票否決”等嚴厲措施,以敦促下級組織及時就地解決群眾上訪問題。然而,一些下級組織為防止“榜上有名”,則對上訪人員采取 “圍追堵截”“死看死守”等應對措施,有些地方甚至張貼標語,警告上訪人員“一次拘留,二次勞教,三次判刑”“非法上訪,坐牢罰款”“嚴懲越級上訪”等等,但結果是上訪者不見減少,“維穩成本”不斷提高,社會輿論四起。
溯源推理告訴我們,結果是失敗的,辦法肯定有問題。問題在哪里?
據《南方周末》近日報道:從2013年國家信訪局組織的21件集中督導的案例看,71%的上訪是有道理的,14%是有合理成分的,無理的僅占15%。這組數據顯露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這么多“有道理的”問題本應“及時就地”解決,但上訪者為什么還要不惜代價越級上訪、重復上訪呢?顯然是事發地第一責任方不予解決,或沒有做出令上訪者接受的合理解釋,上訪者不得已而為之。為什么不予解決?因為通常情況下,第一責任方會做利己選擇,而目前的信訪制度恰恰缺乏對懶政者、瀆職者嚴厲的追責機制,懶政者、瀆職者沒有后顧之憂——“你愛上哪兒告上哪兒告,就不給你解決,你能把我咋地!”結果,許多上訪者成了被踢來踢去的“皮球”。
信訪渠道的改變,更加呼喚合理訴求機制的同步改革!
依拙見,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健全令第一責任方對群眾合理訴求不能不解決、不得不解決、不敢不解決的追責機制;對本應及時就地解決而不予解決的相關責任人及時通報、嚴厲懲處。這與通報、懲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典型案件一樣,也會取得以點促面、以儆效尤的實際效果,從而扭轉信訪工作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