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窗口服務單位工作人員機械執行制度,冷漠對待群眾,導致辦事群眾怨聲載道甚至出現嚴重后果的新聞事件,不斷引發公眾的質疑,輿論稱之為“制度性冷漠”。在大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今天,“制度性冷漠”現象與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顯得格格不入。
何為制度?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制度是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講,它們是為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他將廣義的制度分為三種類型,即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和這些規則的執行機制。
我們日常工作中的諸多涉民制度,無論具體內容如何,歸根結底,意在保證工作秩序、方便辦事群眾、加強內部管理。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一些工作人員對相關制度的“冷漠堅持”,不僅背離了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制度設計的根本宗旨。
“制度性冷漠”可謂衙門作風的典型表現。坦率地說,能夠成為媒體關注焦點的新聞事件畢竟是少數,而在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幾乎無處不在的“制度性冷漠”,人們早已司空見慣。“制度性冷漠”的成因,既有制度執行者的素質、觀念以及工作作風問題,更有制度設計本身的缺陷問題。要從根本上化解“制度性冷漠”,還需在管理方式上多反思,在完善制度上多動腦,在強化服務上多用心,通過轉變管理理念、強化群眾意識、突出便民原則,實現體制機制的與時俱進。
2013年11月,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印發的《關于開展“四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加強制度建設的通知》提出,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圍繞解決“四風”方面的突出問題,把握制度建設工作重點,修訂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
反思“制度性冷漠”,消除其中的制度頑疾和執行積弊,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