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
“制度就是這樣規定的,我有什么辦法?!”這句話出現的時候,通常是冷冰冰的語氣加上不耐煩的表情,想必很多人在不同場合都領教過。這塊“擋箭牌”的神奇之處在于,既能讓制度執行者把不作為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也能讓在制度面前吃了閉門羹的人無話可說。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制度性冷漠”會直接、間接地從不同方面釋放出意想不到的負效應。
掣肘經濟發展。“提高辦事效率,熱心服務群眾”之類的口號是許多職能部門和窗口單位向社會做出的公開承諾。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部門和單位在說和做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譬如“江蘇一小伙為辦營業執照,被相關部門折騰往返11次”之類的情形,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據《新京報》“京報調查”的結果顯示,有8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遭遇過與新聞報道類似的情況。
前幾年,國家工商總局曾公布一組對比性數據:早在1999年,全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0萬戶,2004年這一數字則下降為2350萬戶,直至2009年才略增為3184萬戶。對于這條降到谷底后又吃力爬升的曲線,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認為:“嚴格的登記制度、繁瑣的審批程序、沉重的稅費負擔,加之各種‘創業服務的缺失,讓很多個體戶的創業活力遭遇‘制度性冷漠。”也就是說,“制度性冷漠”可以成為經濟活力的“隱形殺手”。
毀損政府形象。政府是抽象的,公眾對政府最直觀的理解就來自對窗口單位服務質量的觀察。窗口單位工作人員冷冰冰的臉色,相關制度中不近人情的規定,在公眾眼中就是政府的形象,都可能直接轉化為公眾對政府工作的“不滿意”。
一份調查報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印證這一點。2013年12月4日,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發布《“辦事難”現象廣東城鎮居民看法》調查報告。該項民調顯示,對于“辦事難”的危害,有62%的居民認為“會影響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有56%的居民認為“會損害政府形象”。
積壓民眾怨氣。如今的互聯網已經成為民眾疏泄焦慮情緒的一個重要渠道。如果登錄一些地方論壇瀏覽網民的留言,經常可以看到網民對辦事時遭遇的各種刁難鋪天蓋地的集體“吐槽”,對缺少人文情懷的相關制度的猛烈抨擊。可以想見,那些痛苦的記憶一旦被激發,就會在情感上形成共振,變成公眾對行政機構服務態度的集體控訴。
令人遺憾的是,相當一些制度的執行者總是以“嚴格執行制度”為由,替自己的懶政和不作為尋找托詞。財新傳媒編委高昱將此類“盾牌心態”歸納為一個閉合性的邏輯怪圈:“根本原因還是體制有問題”——“體制不變,再張羅都是白搭”——“體制要變,但得審慎論證、綜合考量、穩步推進”。高昱認為,一旦篤信這樣的“邏輯”,就等于放棄了哪怕最微小的改善努力。
惡化社會風氣。凡事“找關系”,已經成為社會風氣的一種沉疴,而制度性障礙是導致“找關系”現象加劇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深民航專家王疆民曾在《為何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會遭遇“走后門”?》一文中談及這樣一件事:一位VIP旅客的助手為將VIP旅客的相關信息補錄到某航空公司的訂座系統,與相關部門多次溝通,但每次都碰了壁,對方的理由是“要按規定手續辦事”。無奈,這名助手只能求助于在航空公司的同學幫助,用“走后門”的方式解決了問題。王疆民提出疑問:“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出現了‘走后門現象,究竟是一種怪事還是一種正常現象?這對于一個大企業來說,確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們常說顧客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既然是這樣,我們理應為他們提供周到的服務,但為什么他們常常會遇到這樣冷冰冰的‘規定呢?”
原本屬于正常狀態的事情或特殊情況下合情合理的事情,卻由于制度的原因而不得不通過“走后門”完成,這是人們對制度合理性產生質疑的根本動因。同一件事情,在沒有熟人打招呼之前,“不能辦就是不能辦”;但如果有熟人特別是有權力介入,某些“不能辦”的事情往往在瞬間就會變成“馬上辦”。這種選擇性執行的本身,就暴露了某些制度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