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璇
從2011年開始,廣東高考已把英語聽說進行單獨測試,一次性人機對話解決了因考生人數多而不能同時口試的問題,對口語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學生的口語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學生在口語測試中也表現出一些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如在Part A模仿朗讀中,部分學生讀錯文章中的一些單詞;有的學生不能根據句子的成分來斷句;有的學生速度太快,沒有語調變換,所以文章讀起來讓人覺得生硬。在Part B角色扮演中,有的學生因聽不懂題干中的單詞,不知如何回答;甚至有學生聽完材料后不知對話內容所云,在答題時亂答一通。在Part C根據漢語梗概及關鍵詞提示的復述中,有的學生詞匯量明顯不足,表達時捉襟見肘;有的學生純粹是漢式翻譯;有的學生不能把握要點,表達不出文章意思。考試暴露出部分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基本功不扎實。因此,如何改進口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輸入是輸出的基礎,加強聽力教學
口頭表達不是一項孤立的技能。在真實生活中,聽和說大部分時間是同時進行的,而聽力又扮演了培養基礎能力的角色。教師可嘗試將口語教學與聽力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視聽為途徑,豐富輸出的材料。輸出的渠道可以是讀一個文本,看一段視頻,聽一段錄音。利用視聽內容給學生輸入大量相應的語言材料,促使學生英語口語的輸出。在視聽教學中筆者引入《新概念英語》第2、3冊以及《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語言精美而凝練,文章簡短而深刻,難度適中,《走遍美國》突出交際教學法,與情景式教學法和句型式教學法相比是一大突破。以快速增進聽說能力為主要目標,這兩套材料非常適合作為學生語言的輸入材料。
二、夯實語音基本功,重視朗讀
有些教師可能在語音教學中比較重視音標、單音,但忽視了語音教學的其他內容,最后結果是學生單獨的發音可以了,但連在一起語言不流暢,語調不過關,朗讀起來非常生硬。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單個音素的教學上,還有留意音長、重音、語調、停頓和節奏方面,這些因素對句子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語音教學方面要給學生做好啟蒙訓練并重視朗讀。朗讀有助于改進語音、語調,增強語感。為此,學生應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朗讀學過的短語、對話、課文以及日常交際用語等。
三、課前進行值日報告,人人有機會參與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堅持課前三分鐘的值日生英語匯報制度。全班同學每天按學號輪流在全班面前作簡短的英語值日報告,老師可以給出題目,或學生自擬話題,要求學生預先準備,并且要講得流暢、聲音響亮。報告內容先時間,后天氣,接著是一段自己所準備的材料,可以是學校生活、小故事、新聞和自由談話、演講等。
四、基于教材,有序進行話題內容的口語教學
1. 復述課文,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每上完一課后,教師安排讓學生復述故事的環節。實踐表明,當學生熟悉了一段語篇內容后,適當地嘗試復述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又能促使其從單詞和詞組發展到單句,并進一步發展到幾個句子的聯合,直至語篇,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 進行表演,將口語訓練和對課文的學習鞏固與強化結合起來
如在上完必修三第三單元《百萬英鎊》,筆者讓學生根據課文第四幕場景內容編寫課本劇,并在下一節課上進行表演。一方面,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學生為了演好角色,對課文內容會作進一步探究,而且在特定的情景下親身體驗角色。
3. 開設活動課,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Computer”所涉及的話題是學生們熟悉的電腦,對于這種科技產品的功能、構成、發展史、優劣等方面他們有內容可講,因此筆者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把全班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話題,圍繞著課文內容組織課堂活動。一堂活動課下來,學生們在親身演繹的過程中升華了與主題相關的認識和情感,同時他們的語言也更豐富,表達更流利準確。
五、設置小組合作的口語活動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discussion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口語活動。這樣的口語活動有幾個明顯的好處:1)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語言交際活動通常是雙邊活動,即需要有交際的雙方,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能夠比較真實地學會與人合作和交流,如作出回應,請求澄清等。2)在小組活動中,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的同伴,擔心出錯而感到losing face的焦慮相對較低。3)小組學習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提高學生參與的機會。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