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青
面對高考和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許多高中教師與我一樣有著許多矛盾和困惑:教材與高考的要求脫節;課時與教學任務之間有矛盾;對于普通中學包括一些非一流生源的重點中學,學生的英語基礎和高考的能力要求之間相距甚遠。我認為,解決這些矛盾關鍵要從確立正確的教學思想入手,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一、明確目標,確立正確的教學思想
有效的教學行為取決于正確的教學思想。教學思想的形成建筑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對語言教學的認識、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以及對日常教學行為反思的基礎上。教學思想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總體思路。
從近幾年的高考要求,我們不難看出,聽、讀、寫及綜合運用能力的檢測構成了高考試題的主旋律。因此,英語教學決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學習或支離破碎的語言點的掌握上,其落腳點必須放在以語篇為單位的聽、說、讀、寫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上,著力于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而不是通過單一、機械的試題,訓練學生的語言記憶能力。只有確立了這樣的教學思想,英語教學才會改變事倍功半的尷尬。
二、優化內容,加強課外閱讀
優化教材內容是加強課外閱讀的前提。局限于課本,機械地、無一掛漏地呈現教學內容,會占用很多教學時間,但匆匆將教材過目一遍,沒過多久,學生就印象不深了。要真正發揮教材的作用,首先必須整合教材內容,抓住關鍵,訓練能力,讓教材服務于教學。整合既要篩選內容,又要調整內容呈現的順序。防止面面俱到,大膽放棄那些偏簡單、無助于能力培養的習題,不要無謂地犧牲學生的學習時間。其次,要從教材中走出來,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從而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以Book 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為例,該單元以“地域文化”為主題,旨在通過單元教學,使學生了解有關美國地理方面的知識;學會運用名詞性從句等語法知識,并通過相關練習,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通過學習、探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多種文化,以及撰寫我國某一城市、省份或地區的簡介,加深對祖國地域文化的了解,提高寫作能力。面對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如何在六個課時完成,讓學生有所學呢?教材重組及課型設計尤為重要,在同科組的老師的努力下,我們將該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1st period Reading, 2nd period Language study, 3rd period Grammar, 4th period Integrating skills(I), 5th period Extensive reading, 6th period Integrating skills(II) , 重點放在1、2、3、5 課時上。這樣就可以在規定的課時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了。
補充語言材料、加強課外閱讀是教材學習的延伸,也是外語學習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語言學習是一個積累過程,在缺乏語言環境的外語學習過程中,更需要有一定語言量的積累。根據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當學習者獲取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會逐漸產生自然習得的效果。因此,除了集體訂閱《英語周報》外,我還鼓勵學生多閱讀《21st 世紀報》《英語沙龍》《英語廣場》等報刊雜志,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從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性。
三、改進方法,強化語言實踐
外語學習不同于母語學習,母語學習是在語言環境中的自然習得,而外語學習則是在缺乏環境的、有限時間內的有意識的學習。只有學習者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有效地參與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才能不斷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正如泰勒所說:“學習是通過學生的積極活動而進行的,學生所學習的東西只能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才能獲得。”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教師角色,改革傳輸式的教學方法,變語言記憶為語言實踐。在這方面上,我校構建了“任務型教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其中任務型教學是前提和基礎,小組學習是中心和關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并運用是目的和歸宿。要求教師根據語言學習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教材的內容積極創設情景,有計劃地開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為目的,以單元話題為主要內容,以語篇為語言單位,以雙人及小組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各類活動,使學生通過語言實踐活動有意識地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使知識為能力服務。只有語言能力真正提高了,教學才能事半功倍,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