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確林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如今新課程標準對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會自主學習、能終身發展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數學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現在的農村孩子大部分一放學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玩,不會自覺去學習。加上現在的家庭孩子少,大多是留守兒童又是爺爺奶奶帶,沒有能力去輔導孩子,不會督促孩子的學習,特別是農活多的家庭,根本無暇管孩子的學習,使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期下來,他們學習自覺性差,自制力弱,學習情緒也低落,對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感受不深,進步緩慢,學習效率很低。那么,如何去改變這種狀況呢?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有以下體會:
一、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要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有預習的習慣,預習是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在數學教學課中,教師讓學生把“看、讀、思、練”結合起來,帶領學生逐步學會看懂圖、式、文,再引導學生弄清術語,理解關鍵詞語,引發學生思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意訓練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讓學生通過自己對課本教學內容的預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自己確實難以解決的問題可在老師新授時,聚精會神聽講,掌握解決難點的方法。其次,要有良好的聽講習慣。在聽課方法上要特別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聽”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注意:①聽清每節課的要求;②聽明白知識引入及其形成過程;③聽懂每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老師對重、難點的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難點要在聽課中弄明白;④聽懂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當然,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方法防止“注入式”“滿堂灌”,掌握講授新知識的最佳時間,給學生活動的空間,使學生聽后有效,達到聽課的根本目的。“思”是指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沒有思考就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沒有發動起來,在思考方法上,應使學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隨聽隨思,學習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么”?②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③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④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內容,會“思”才會“學”。“記”是指指導學生做一些課堂筆記。①記筆記要服從聽課,要掌握記錄時機;②記要點、疑點、記解題方法和思路。③記小結課后思考題。使學生明白“記”是為了“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這一主要環節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最后,要有自覺完成課堂和家庭作業的好習慣。要求:①書寫姿勢規范;②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③態度認真、獨立完成;④認真檢查、驗算;⑤ 及時訂正。
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數學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實踐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具體做法是備課中有“學法”設計,上課時有“學法”指導,課后有“學法”總結。而且,我們要更關注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僅靠自己還不會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時要力爭做到在建構新知識時,教給學生探究、總結、概括的方法;在演練復習時教給學生歸類、整理、檢查的方法;在出現錯誤時教給學生糾正、反思的方法。
三、優化教學過程,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農村小學生經常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兩方面的不協調現象,這種現象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逐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學生的“這種現象”呢?我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復習時,同學們總以為是復習課,心理上產生一種輕視的意識。鑒于此,我把內容分成“三關”,即“概念關”“運算關”“應用關”,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討論的方式,找出每個“關口”的知識點,以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在“運算關”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老師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批評,只要有一點進步,老師要及時肯定,使他們逐漸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
四、注重培養學生質疑、敢于探索的精神
有疑問,才有學習的主動力。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幫助學生摒棄疑慮,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前提之一。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他們都能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樹立起樂于質疑問難的信心。教師還要放下架子,主動以平等的態度融合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和學生一起質疑、探究,從而使學生在平等的和諧氛圍中大膽地質疑問難。其次,要巧用矛盾,激發學生質疑興趣。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打開其思維,積極進行探究,不斷提出疑難。因而,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
例如,教學《面積的含義》時,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實物,先讓學生回顧以前的知識,接著提問:“你們還想知道關于這兩個圖形的其他知識嗎?”這樣,為學生造成一個懸念,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長方形、正方形盒子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比較一下,哪個圖形大些?你是怎么發現的?同學們積極動手,有的根據涂色時間長短,有的把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操作與探究輕松地領悟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接著探究“兩個不同的‘角能比較面積大小嗎?”,在此基礎上,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感受身邊物體的表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這樣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成為課堂的主體和知識的主人。
又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地操作時間和空間。通過動手折圓、動手畫圓的半徑、直徑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迫不及待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發現新知識。
五、 創設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克服困難獲得新知的喜悅,使學生能在自主、愉快、和諧的狀態中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多種手段,努力創設適宜而新穎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
一是運用電教媒體,注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是智力結構的核心,是學生進行自學的基礎和關鍵。電教媒體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將直觀生動地對學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師的指導以形象活動取代抽象的表述,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學習興趣與動機的牽引下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從而開拓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廣度、深度,使他們的各種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同時也達到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是緊扣學科開展專題性自主學習活動。即根據學科特性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學習活動,既幫助他們找差補優,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又滲透自主性學習的思想,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比如,我們班開展了“口算比賽”“計算大王”“解題能手”“尋找身邊的數學”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科內容,充實了學習生活,培養他們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進而去自主學習,這有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長期的探索和不斷實踐的過程,特別是農村學生的特殊性,需要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尋求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合理安排學習內容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啟發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構建新的知識,摸索適合自己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文德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