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力
新課改后,我們常常見到百花齊放的語文課堂,有精彩絕倫的多媒體展示,有熱鬧積極的小組合作討論等,有的對課文還有一些標新立異的觀點地呈現,由此形成了一個誤區,只要是一掃以往課堂的沉悶氣氛,看起來異彩紛呈的語文課堂就是好課堂。這樣就出現了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教學,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的薄弱,語文水平的下降。在欣賞和感嘆的同時,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我覺得語文就是語文,教的就是語文知識,培養的是語文水平能力,所以語文課理應充滿“語文味”,我們應該守住教學的底線,讓語文復歸本色,還語文本來面目。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呢?筆者談以下幾點建議。
一、細讀文本,注重基礎解讀
任何一篇課文都存在基礎知識,我們不能忽視,但是我們又不能僅僅局限在對基礎知識的認識上,這就要求老師帶領學生細讀文本,可以通過預習課來完成;老師可以采取抽察、互察的方式來完成這任務。
二、細讀文本,尋找突破口
有些老師可能自認為很熟悉課文,研讀課文時往往淺嘗輒止,不能突破已有的閱讀體驗和認識,例如,看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想到封建社會的黑暗;看到《孔乙己》一文就想到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看到《故都的秋》一文就只想到了作者對北國的秋的喜愛和贊美的之情;看到《囚綠記》一文就只知道作者對綠的熱愛而不去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因為缺少與文本細致深入的對話,所以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教學方案的合理設計,對文本讀得不透徹,甚至還影響了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有效調控。所以細讀文本,可以助于尋找新的突破口。在研讀過程中,力圖尋找解讀文本的新的著眼點,從這一點深挖下去,就有新發現。例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老師往往是按人物出場的順序來逐個分析人物形象。如果對文本解讀細致了,你會發現,可以從林妹妹眼中的寶玉入手,教學中把對寶玉的形象分析作為突破口,進而能引出眾人。因為,眾人眼中的寶玉和黛玉眼中的寶玉大相徑庭,由此一一分析眾人,通過對眾人形象的分析可以將典型的社會環境呈現出來,這樣順理成章的得出中心思想。同時,也感受作者曹雪芹心中的情感,這樣一氣呵成,成一整體,避免了講解的單調性。
三、細讀文本, 多元化解讀文本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元化解讀,就會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動物游戲之謎》一文中最后的落腳點可以是敬畏生命,保護動物,這一人文主題,也可以是保護環境這一時代熱點,還可以是對任何事物要有不斷探索的精神這一科學主題。再如對《小狗包弟》一文的主題的解析既有是對“文革”那個動蕩的年代的控訴,也有對巴金這位世紀老人敢于懺悔,敢于解剖自己的贊揚。總之,多元化的解讀源于對文本細致深入的了解,要不然你的標新立異之說只不過是一場子虛烏有的言論罷了。
四、細讀文本,開展深入對話
2011版語文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深入地解讀文本,切實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
筆者教《動物游戲之謎》一文時,在課前就向學生了解情況:這篇文章打動你的地方在哪里,最大的學習難點在哪里?在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筆者將這些問題進行了重新的整合,在課堂上又提出了如下問題:①課文寫了哪些動物進行游戲的行為?分別具有什么特點?②文中提到了動物游戲的哪幾種類型?分別呈現出哪些特點?③動物進行游戲的謎解開了沒有,是什么?由于問題來自學生自己的發現和解讀,所以他們也有興趣進行深入探討。最后這個謎就在大家的討論中浮現出來,才明白我們現在對謎的種種假說,種種探討的過程就是答案。
五、細讀文本,意猶未盡
在文學創作中有一種手法叫留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印象派畫家凡·高就是通過圖畫留白讓人產生無邊無際聯想。那么,語文教學要不要留白呢?回答是肯定的。一堂課應該有較多的時間停駐在文本的閱讀,由淺入深,讓學生進入文本的字里行間,體驗人間真情。比如《小狗包弟》一文的教學中,我們就要求學生為巴金這位世紀老人點贊,為他續寫頒獎辭,在《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故鄉的或家鄉的秋;在《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的教學中就要求學生為斷臂維納斯裝上雙臂,在不同的人眼中維納斯有著不一樣的雙臂,但每一雙都是美的。適當留白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盡情展現,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細讀文本,這樣才能夯實基礎,分析透徹,標新立異。教師應該打開學生積極活躍的思維,珍視學生獨到的體驗,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讓學生更多地去親近母語,感受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作者單位:湖北省潛江市文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