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靜
摘 要:目的:針對有語言障礙的殘疾兒童參加以游戲為主的語言小組訓練后,語言能力前后變化效果分析。方法:對三組共39例有語言障礙兒童,在參加以游戲為主的語言訓練前后的語言能力(語前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三方面)進行結果對比。結果:通過以游戲形式為主的語言小組訓練后,39例兒童的語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結論:本文以游戲為主的語言小組訓練能有效地促進有語言障礙的殘疾兒童的語言發展。
關鍵詞:游戲;語言;語言小組;課堂目標
一、背景
2007年,廣東省茂名市社會福利院(以下簡稱“我院”)派人參加由香港復康會分別在北京、佛山(共兩期)舉辦的《殘疾兒童溝通無障礙》培訓班。溝通和語言的訓練主要是通過以游戲方式來促進殘疾兒童的語言發展的。我院根據院內殘疾兒童的情況,重點以語言小組形式的方式進行語言訓練,有效地將游戲和教學二者融合在一起,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現以三組年齡不同,智力不同、語齡不同的三個語言小組為例作一個效果分析:
二、 資料
1.一般資料
我們對殘疾兒童進行語言評估。以結合年齡、主要評估語前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構音器官功能和發音五個方面情況。
根據每個孩子的評估情況,給每個孩子制定:年度訓練目標——季度訓練目標——短期訓練目標。然后按孩子的語言能力進行編組,每個小組由5~6名孩子組成,語言小組目的是營造自然環境,提高孩子能互相仿效,互相激勵的機會,引發孩子主動使用語言去表達的動機,提高類化機會和增加孩子之間互動機會。
第一組:小班,分2班共8人,年齡1.5~2.8歲,語齡1.2~2歲,共同語言能力:①語前能力:有溝通動機,眼神接觸;②理解能力:理解簡單手勢和指令(過來,坐下,拜拜);③表達能力:以手勢動作為主,有咿呀音。
第二組:中班,分3班共15人,年齡3~5歲,語齡2.5~3.8歲,共同語言能力:①理解能力:能理解并執行簡單的1~2步指令,能理解“是/否”“誰”“什么”的簡單問題;②表達能力:以單詞表達為主。
第三組:大班,分3班共16人,年齡6~10歲,語齡4~5.5歲,共同語言能力:①理解能力:能理解執行復雜的2步指令和簡單的3步指令,能理解復雜“誰”“什么”的問題;②表達能力:能用3詞句表達。
2.制訂課堂目標
短期目標是通過一個個課堂目標達到的。制訂合適的課堂目標能更快地向短期目標靠近,能讓老師更清楚、明確兒童的能力和需要,也能讓兒童輕松、容易達到、更加自信。設計課堂目標時要有兩手準備,能力高的兒童要相應地提高難度,能力弱的兒童要相應地降低難度,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論之。
3.根據語言小組既定的課堂目標設計合適的游戲
制訂好課堂目標后,再設計合適的小組游戲。要設計合適的游戲就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玩什么游戲。
一歲至兩歲玩練習性游戲。練習性游戲由簡單及重復動作組成,亦是兒童發展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游戲形式;兩歲至三歲玩建構性游戲。建構性游戲特征是孩子按照一定的計劃或目的來組織物件(積木)或游戲材料(沙、土、顏料),使它們呈現一定的形式或結構;三歲至四歲玩象征性游戲。象征性游戲的主要特征是“假裝”,包括:用一物代替另一物(用積木當電話);用某個動作代替真實的動作(開小車);自己假裝是別人或虛構的角色(扮媽媽、醫生和病人、超人);四歲至五歲玩規則性游戲。規則性游戲特征是兩個或以上的游戲者一起按照預先規定的規則進行,當中具有競賽性質。例如:下棋、木頭人等游戲。
4.開展以游戲為形式的語言小組教學
每天我們進行兩節語言小組游戲教學,內容以語言理解、語言表達為主,設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游戲為課堂目標服務。
三、結論
通過以游戲為形式的語言小組教學,兒童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及社交能力均有不同的變化。經過半年來的實踐,令我深刻體會到以游戲為形式的語言小組教學,更能吸引和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它的優點是不容置疑的。①能吸引孩子,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引發孩子主動使用口語或非口語去表達的動機;②相同的學習目標配合不同的游戲,讓孩子學到的技能得到反復練習和強化。既可以讓孩子輕松達到目標,又能讓孩子享受到游戲帶來的樂趣,興致不減,樂疲不倦;③在游戲中更能不露聲色地照顧不同語言能力的孩子,調節好難度,讓孩子在游戲中更主動,更自信,更快樂;④通過游戲既能激發孩子的潛能,擴展孩子的思維,發展想象力,又提高了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⑤歡樂有趣的游戲既能促進你追我趕的競爭勢頭,又能增強孩子社交能力的自信心。
(作者單位:廣東省茂名市社會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