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榮霖 劉時安
山區農村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快發展與致富的任務往往更為艱巨。福建永春縣美嶺村——同樣是偏僻山村,既無優勢資源,又缺乏資金、產業和科技支撐,卻實現了“民富村美”的目標。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6.8億元,財政收入2.5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98萬元,上繳國家稅收7605萬元,吸納就業和就學人口1萬多人,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諧村、生態村。美嶺村是如何探索偏僻山村創新發展之路的呢?
村企互動,建“共同富裕”村
美嶺,舊稱“尾嶺”,地處福建永春、安溪兩縣交界的蓮花山西麓,距永春縣城110多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出門皆山、地無三分平的山村。上世紀70年代末,美嶺僅有面積5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人,村民年收入70元。周邊人傳言:“寧吃咸竹筍,不嫁尾嶺人。”
80年代初,在創業者、老支書蘇新添的帶領下,美嶺人克服重重困難,在村邊小溪旁建成一座水電站,修筑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接下來,依托豐富的水和森林資源,美嶺人開始發展林業產業,迅速脫貧致富。
之后,他們根據市場需求,充分考慮周邊區域產業空白的現狀,在巧借和整合周邊區域資源的基礎上,對產業結構進行科學謀劃、合理布局,大力發展水泥、礦山、電力、林木深加工、旅游等產業,創辦10多家集體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并發展為美嶺集團公司,使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為避免村企“兩張皮”現象,美嶺集團和美嶺村實行村企交叉任職制,村黨委、村委會、集團公司三個機構一套人馬,村黨委書記兼任集團董事長(或總經理),村黨委委員、村委會委員交叉兼任集團董事和骨干企業負責人。同時,建立村黨委會、村委會和集團董事會聯席會議制度,以及村企領導干部崗位責任制度和定期考核獎懲制度,確保村企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形成互融共進的有利局面。
此外,堅持走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市場化道路,吸收村民和經營者入股;改革選人用人制度和工資分配制度,在確保企業員工年均工資遞增15%的基礎上,把工資報酬與個人能力、崗位業績掛鉤,打破傳統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的“大鍋飯”分配模式。
這樣,美嶺人走出一條村企互動共融、互惠共贏的新農村建設新路。
以人為本,建“文明和諧”村
在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美嶺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高的追求。
為發展山區教育事業,美嶺村從2000年開始先后投資10.5億元,興建現代化校舍,改善辦學條件,并從全國招聘優秀教師,積極探索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體化辦學模式,使美嶺村民、美嶺集團員工和周邊山區的子女都可以在美嶺完成基礎學業。美嶺集團將年利潤的10%用于學校配套設施建設及獎教獎學,還采取一系列減免學費、雜費的措施,對部分特困學生給予補助……教育成為美嶺人頗為自豪和驕傲的名片。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美嶺村也動了大手筆。出資100多萬元建設美嶺衛生院,每年給予30多萬元經費補助,方便村民和員工看病就醫;先后六次上調村里老人養老金,多數家庭住上成套別墅,人均居住面積達60平方米以上;建成300多套標準住房,改善外來員工住宿條件。
美嶺村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性組織,并通過強化教育引導、構建企業文化、深化創建活動,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依托共同富裕的思路、多元發展的戰略,美嶺人初步實現了“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的安居樂業夢。
保護環境,建“綠色生態”村
在大規模開發、建設過程中,美嶺村把生態保護和改善村容村貌放在突出位置,重點抓好意識養成、規劃建設和跟蹤管理等三個環節的工作。
首先,堅持全村動手、植樹護綠的思路,以利益驅動引導村民全面參與造林綠化,并通過一系列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使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形成了“大家住美嶺、大家凈美嶺”的濃厚氛圍。
其次,聘請科研院所專家,適度超前對全村進行科學規劃,明確劃分出辦公、生活、教學、企業等功能區,合理布局商貿市場、商住小區、美嶺中學、美嶺賓館、工人俱樂部、美嶺劇場等建筑,先后投入600多萬元用于村莊綠化、美化、亮化,規劃投資2億元建設蓮花山森林公園,努力打造花園式新村。
再者,建立綠化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分工負責、嚴格考評,研究制定村級“環保公約”,成立村容村貌綜合管理隊伍和民間勸導隊伍,定期組織專項檢查評比,表揚獎勵好人好事,批評教育有損村容村貌的行為,并責令限期整改。
得益于處理好了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美嶺村呈現出一派“村在林中,房在綠中,人在畫中”的景象。
民富村美,美嶺探索四點啟示
從一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發展成為富裕和諧生態的小康村,美嶺村的實踐探索和經驗在當下有許多借鑒價值。
第一,好的領路人,是農村致富的關鍵。美嶺人正是在老支書蘇新添和村級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使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并朝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不斷邁進。
第二,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在美嶺,集體經濟占95%以上,全村的勞動力已全部轉為產業工人,并且在企業中擁有一定的股份。每一個生活在美嶺村的人,都可以享受到美嶺村提供的均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每一個在外地工作的美嶺人也都能夠分享到一份均等的待遇。如果沒有一個可持續的集體經濟,就不可能提供城市居民也達不到的社會保障和福利。
第三,柔性引進智力資源,是工業興村的奧秘。在新農村建設中,僅僅依靠兢兢業業、埋頭苦干、不計得失的領頭人是不夠的。無論是選擇工業或是現代農業致富的道路,都需要有大批成熟的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美嶺村重視引進各類專門人才,打造企業創新工作室,還與國內著名科研院所進行合作,搭建“產學研”一體化研發平臺。對許多稀缺性、高薪難以引進的智力資源,美嶺村則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柔性引進。“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是美嶺村在發展過程中突破人才瓶頸的奧秘。
第四,制度創新,是村企互動共融的根本保障。美嶺集團創新產權制度,吸收村民和經營者入股,實現了公司股權多元化;創新組織制度,建立集團下屬骨干企業和村黨委會、村委會之間交叉兼職的領導體制,實行集團公司董事會與村黨委、村委會聯系會議制度;創新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徹底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實現了企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
當然,美嶺村的經驗,遠不止以上幾點,還值得從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進行總結。然而,支持美嶺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石,是村里足夠、持續的財力支持。從這個意義上看,新一代美嶺帶頭人如何繼往開來,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責編/王志遠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