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映娟
如何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美”,了解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從事小學數學教育二十二年,我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一直都在做各種嘗試,從中獲得了一些經驗,現在整理出來,與各位同行共勉。
一、問題情境“生活化”
“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指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巧妙地設置問題,創設出能激活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情感,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和環境。這樣的問題情境使新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教師的要求,而是孩子們的自身需求。例如我在教學“按比分配”這一課時,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
A. 你父親和王叔叔合伙開公司,需要100萬元做成本。你父親出資60萬元,王叔叔出資40萬元,三年以后,公司盈利,王叔叔要求把所得利潤平均分。你認為公平嗎?
B. 師徒二人到工廠做工,師傅每小時加工20個零件,徒弟每小時加工12個零件。如果是你這個工廠的老板,發工資時是否把工資平均分給師徒兩人?
設置以上的問題情境,很容易讓學生覺得原先學的“平均分”的知識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怎樣分配公司盈利和師徒倆人的工資成為學生急切想解決的問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知識應用“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發展。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體會到數學的實踐性、應用性、趣味性。例如,近期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并計算操場邊的旗桿的高度。旗桿的高度有十幾米高,測量不到。怎么辦?在少數同學的提議下,學生量出旗桿旁邊的小樹的高度和影長以及旗桿的影長,用所學到的新知識計算出旗桿的實際高度。通過知識的應用生活化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習題設計“生活化”
教學小學六年級分數應用題時,常有類似這樣的題目出現:一個水池有一條進水管和一條出水管,單獨打開進水管需20小時把空水池注滿,單獨打開放水管需24小時放完整池水。問:同時打開進水管和放水管,幾小時可以把水放滿?有些人認為,像這樣的教學內容,無法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因為這一問題情境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采用同時打開進水管和出水管來把水池放滿的。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沒有進水管和出水管同時打開的情境呢?上學期,當我在課堂上把這個問題交給六年級的學生討論時,學生們的回答很是出乎我的意料,因為他們發現,現實生活中“同時打開進水管與出水管”的現象幾乎十分普遍,如:
A. 班里學生0的轉入轉出。我們班原有40人,本學期轉入4人,轉出2人,現班中有42人。
B. 銀行。不斷存入的錢和不斷被客戶取出的錢。
C. 人體的新陳代謝。不斷的補充和不斷的消耗。
D. 社會人口的增減。不斷出生的人和不斷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時,人口就增加;反之則減少。
E. 零花錢。還沒花完,父母又給了一些。
……
從學生們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在學生的理解體系里,進、出水管同時打開是表示有進有出的一種動態平衡。這種對動態平衡意識的感悟,是一種多么有價值的數學體驗!這樣設計數學練習題,能夠讓孩子身臨其境,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四、日常生活“數學化”
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也離不開數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對于小學生,他們還不大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這個陌生而又神奇的世界,作為他們的數學教師,我們責無旁貸地要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生活中來。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更是要給孩子們一雙“生活的眼睛”,讓他們感受到“數學有趣”、“數學有理”、“數學有用”。當學生把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當他們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觀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就會變得越來越近。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