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涵
高中生物第二輪復習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緊扣復習的目標和關鍵詞。根據相關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筆者認為學生的知識興趣點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相對于講授抽象的知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生活聯系更感興趣;(2)學生對包含具體真實情境的知識更感興趣。針對以上兩個特點,可將傳統的專題復習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首先就是在情境的選取上,選取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且具有一定新穎性的情境。因為選取這樣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夠引導學生使用所學知識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釋,從而起到強化知識聯系,同時也符合高考結合時事熱點的命題潮流,讓學生真正面對高考新穎的背景時不感到手足無措。
其次就是在授課的模式上,采用的是單情境引導加練習的方式進行,重在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們自主思考和聯系,因為對于學生來講發現總比授予更有意義,在引導時,不應給學生們過多的限制,盡量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要相信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解決問題。這樣做的原因在于能夠讓學生徹底明白情境中的細節和對應聯系的知識點,如果頻繁更換情境,只會增加學生對情境本身的學習成本,如果不能透徹地明白情境本身,那教師所提出的知識性問題學生也根本無法透徹理解。同時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本身復習應考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學生在復習或者考試時,通過聯想一個具體的使用情景就能夠喚起對整個相關知識網絡的記憶,從而降低其知識遺忘程度。
下面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專題為例,具體闡述如何設計專題復習。
這個專題選用的情境是“萬能瓶”(裝置如圖1),這也是整堂課唯一的情境?!叭f能瓶”對于學生來講就是一種新穎的裝置,通過對“萬能瓶”在各種條件下的使用情況,從而串聯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讓學生對實驗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練運用。設計思路如下:
以一首打油詩引入:“小小瓶子真神奇,液滴可以左右移。呼吸類型看方向,速率問題問距離?!薄叭f能瓶”這個素材對學生而言有新鮮感,但是在趣味性和生活性上略顯不足,所以安排這首打油詩,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萬能瓶”有基本的了解,同時詼諧的語言能夠吸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上課的基本流程如下:(1)以萬能瓶為素材設計實驗探究萌發種子的呼吸類型,同時關聯實驗設計原則;(2)結果預測及結論分析,應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根據各種呼吸作用類型的不同產物來判斷;(3)設計實驗,用萬能瓶來測植物光合速率,有光時能夠測出的是凈光合速率,遮光時測出的是呼吸速率,兩者相加得到總光合速率;(4)高考相關真題當堂檢測;(5)小結。
在本節課中,教師只是圍繞教學目標拋出情境拋出問題,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授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思考設計實驗,并主動回顧相關知識,彼此糾錯,促進知識鞏固和升華。這種形式的專題切口小,落點低,具有基礎性又有一定的綜合性。
目前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專題復習要關注科技社會熱點,將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與教材內容結合,進而設置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與農業生產專題”、“育種專題”等。但其實這樣的題目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足以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如果對專題的設立進行一定調整,增加其開放性,則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了解學生,相信學生有能力自己提出解決辦法,并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歸類,這是對知識脈絡的“宏觀”掌握。還可引申到“微觀”細節上,對每一種學生提出的解決辦法展開,進行知識細節上的聯絡,讓學生自己整理出一個“知識樹”,比如幾種育種方法的原理、過程、優缺點,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因素,各植物激素的特點,等等,這樣的專題復習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能力型性,將多個知識點重組在一起,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他們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總體而言,對于專題復習的課堂設計,首先應該緊扣復習的目的和“專題聯系”這個關鍵詞,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興趣和學習的特點,使用綜合但不失趣味性的情境,以引導的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聯系總結能力。
綜上所述,以創設情景為手段的專題教學,在二輪復習過程中可以順利地銜接知識與能力雙重維度,從更高的站位來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這種方式值得教師在教學過程去進一步研究與實踐。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
高中生物第二輪復習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緊扣復習的目標和關鍵詞。根據相關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筆者認為學生的知識興趣點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相對于講授抽象的知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生活聯系更感興趣;(2)學生對包含具體真實情境的知識更感興趣。針對以上兩個特點,可將傳統的專題復習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首先就是在情境的選取上,選取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且具有一定新穎性的情境。因為選取這樣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夠引導學生使用所學知識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釋,從而起到強化知識聯系,同時也符合高考結合時事熱點的命題潮流,讓學生真正面對高考新穎的背景時不感到手足無措。
其次就是在授課的模式上,采用的是單情境引導加練習的方式進行,重在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們自主思考和聯系,因為對于學生來講發現總比授予更有意義,在引導時,不應給學生們過多的限制,盡量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要相信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解決問題。這樣做的原因在于能夠讓學生徹底明白情境中的細節和對應聯系的知識點,如果頻繁更換情境,只會增加學生對情境本身的學習成本,如果不能透徹地明白情境本身,那教師所提出的知識性問題學生也根本無法透徹理解。同時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本身復習應考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學生在復習或者考試時,通過聯想一個具體的使用情景就能夠喚起對整個相關知識網絡的記憶,從而降低其知識遺忘程度。
下面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專題為例,具體闡述如何設計專題復習。
這個專題選用的情境是“萬能瓶”(裝置如圖1),這也是整堂課唯一的情境。“萬能瓶”對于學生來講就是一種新穎的裝置,通過對“萬能瓶”在各種條件下的使用情況,從而串聯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讓學生對實驗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練運用。設計思路如下:
以一首打油詩引入:“小小瓶子真神奇,液滴可以左右移。呼吸類型看方向,速率問題問距離?!薄叭f能瓶”這個素材對學生而言有新鮮感,但是在趣味性和生活性上略顯不足,所以安排這首打油詩,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萬能瓶”有基本的了解,同時詼諧的語言能夠吸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上課的基本流程如下:(1)以萬能瓶為素材設計實驗探究萌發種子的呼吸類型,同時關聯實驗設計原則;(2)結果預測及結論分析,應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根據各種呼吸作用類型的不同產物來判斷;(3)設計實驗,用萬能瓶來測植物光合速率,有光時能夠測出的是凈光合速率,遮光時測出的是呼吸速率,兩者相加得到總光合速率;(4)高考相關真題當堂檢測;(5)小結。
在本節課中,教師只是圍繞教學目標拋出情境拋出問題,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授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思考設計實驗,并主動回顧相關知識,彼此糾錯,促進知識鞏固和升華。這種形式的專題切口小,落點低,具有基礎性又有一定的綜合性。
目前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專題復習要關注科技社會熱點,將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與教材內容結合,進而設置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與農業生產專題”、“育種專題”等。但其實這樣的題目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足以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如果對專題的設立進行一定調整,增加其開放性,則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了解學生,相信學生有能力自己提出解決辦法,并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歸類,這是對知識脈絡的“宏觀”掌握。還可引申到“微觀”細節上,對每一種學生提出的解決辦法展開,進行知識細節上的聯絡,讓學生自己整理出一個“知識樹”,比如幾種育種方法的原理、過程、優缺點,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因素,各植物激素的特點,等等,這樣的專題復習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能力型性,將多個知識點重組在一起,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他們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總體而言,對于專題復習的課堂設計,首先應該緊扣復習的目的和“專題聯系”這個關鍵詞,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興趣和學習的特點,使用綜合但不失趣味性的情境,以引導的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聯系總結能力。
綜上所述,以創設情景為手段的專題教學,在二輪復習過程中可以順利地銜接知識與能力雙重維度,從更高的站位來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這種方式值得教師在教學過程去進一步研究與實踐。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
高中生物第二輪復習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緊扣復習的目標和關鍵詞。根據相關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筆者認為學生的知識興趣點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相對于講授抽象的知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生活聯系更感興趣;(2)學生對包含具體真實情境的知識更感興趣。針對以上兩個特點,可將傳統的專題復習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首先就是在情境的選取上,選取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且具有一定新穎性的情境。因為選取這樣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夠引導學生使用所學知識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釋,從而起到強化知識聯系,同時也符合高考結合時事熱點的命題潮流,讓學生真正面對高考新穎的背景時不感到手足無措。
其次就是在授課的模式上,采用的是單情境引導加練習的方式進行,重在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們自主思考和聯系,因為對于學生來講發現總比授予更有意義,在引導時,不應給學生們過多的限制,盡量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要相信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解決問題。這樣做的原因在于能夠讓學生徹底明白情境中的細節和對應聯系的知識點,如果頻繁更換情境,只會增加學生對情境本身的學習成本,如果不能透徹地明白情境本身,那教師所提出的知識性問題學生也根本無法透徹理解。同時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本身復習應考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學生在復習或者考試時,通過聯想一個具體的使用情景就能夠喚起對整個相關知識網絡的記憶,從而降低其知識遺忘程度。
下面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專題為例,具體闡述如何設計專題復習。
這個專題選用的情境是“萬能瓶”(裝置如圖1),這也是整堂課唯一的情境?!叭f能瓶”對于學生來講就是一種新穎的裝置,通過對“萬能瓶”在各種條件下的使用情況,從而串聯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讓學生對實驗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練運用。設計思路如下:
以一首打油詩引入:“小小瓶子真神奇,液滴可以左右移。呼吸類型看方向,速率問題問距離?!薄叭f能瓶”這個素材對學生而言有新鮮感,但是在趣味性和生活性上略顯不足,所以安排這首打油詩,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萬能瓶”有基本的了解,同時詼諧的語言能夠吸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上課的基本流程如下:(1)以萬能瓶為素材設計實驗探究萌發種子的呼吸類型,同時關聯實驗設計原則;(2)結果預測及結論分析,應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根據各種呼吸作用類型的不同產物來判斷;(3)設計實驗,用萬能瓶來測植物光合速率,有光時能夠測出的是凈光合速率,遮光時測出的是呼吸速率,兩者相加得到總光合速率;(4)高考相關真題當堂檢測;(5)小結。
在本節課中,教師只是圍繞教學目標拋出情境拋出問題,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授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思考設計實驗,并主動回顧相關知識,彼此糾錯,促進知識鞏固和升華。這種形式的專題切口小,落點低,具有基礎性又有一定的綜合性。
目前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專題復習要關注科技社會熱點,將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與教材內容結合,進而設置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與農業生產專題”、“育種專題”等。但其實這樣的題目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足以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如果對專題的設立進行一定調整,增加其開放性,則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了解學生,相信學生有能力自己提出解決辦法,并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歸類,這是對知識脈絡的“宏觀”掌握。還可引申到“微觀”細節上,對每一種學生提出的解決辦法展開,進行知識細節上的聯絡,讓學生自己整理出一個“知識樹”,比如幾種育種方法的原理、過程、優缺點,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因素,各植物激素的特點,等等,這樣的專題復習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能力型性,將多個知識點重組在一起,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他們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總體而言,對于專題復習的課堂設計,首先應該緊扣復習的目的和“專題聯系”這個關鍵詞,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興趣和學習的特點,使用綜合但不失趣味性的情境,以引導的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聯系總結能力。
綜上所述,以創設情景為手段的專題教學,在二輪復習過程中可以順利地銜接知識與能力雙重維度,從更高的站位來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這種方式值得教師在教學過程去進一步研究與實踐。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