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綿
新課程倡導我們教師要有一雙發現教育資源的慧眼,善于開發利用隱性資源,將寶貴的教育潛能挖掘出來,幫助孩子拓寬教材時空和知識領域,不斷增強綜合實踐能力。
但長期以來,很多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無法真正認識到教材是魔杖,而把它當做韁繩;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們為了提高升學率把教材上羅列的知識點要求學生不斷重復地進行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嚴重扼殺了農村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了農村中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如何使農村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呢?本人認為: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摒棄教材專制是關鍵。所以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就成為每一個農村中學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農村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充分利用身邊資源,加強語文的聽說訓練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就叫做語文。”我認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方面,教師的任務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加強學生的聽說訓練,給學生創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我們可以把學生每天從早到晚在校的時間作一定的安排。早讀可用錄音機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錄音,在愉快的氛圍中增長他們的知識面;課間活動和午習期間播放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經典詩文的朗誦、富有哲理的童話和寓言,使學生在聽中受到文學的熏陶并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也給作文積累了一些素材;堅持每次上語文課時針對所教課文設計一些相關問題,用三五分鐘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口頭說話訓練。
學習《馬說》時,為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針對這篇文章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當今社會,千里馬和伯樂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學生都十分感興趣,很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獨特的看法,暢所欲言,他們在歡樂中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為了引起全體學生的重視,我還對學生的口頭說話進行評定打分,并作為單元測試分數的組成部分予以記錄,一學期下來,我發現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大大地進步了。在自習課的時候,我們可給學生播放小說朗誦、評書精段、一首詩詞的精美講評、一篇散文的欣賞品讀,讓他們的審美能力也得以逐步提高。
以上的這些對教師來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卻給農村中學生創造了濃郁的語文聽說訓練的學習氛圍。周而復始,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文聽說經驗,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詞匯和內容,學生的寫作成績就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把握語文課程的特點,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好習慣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的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與丑陋一起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是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的名言。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美讀習慣。所以,倡導學生廣泛閱讀,可見其作用之大。唯有多讀書,才能讀好書。
由于農村經濟不發達,所以農村中學的圖書館的藏書相對較少,怎樣才能使學生能夠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本人認為,可以號召學生從家里拿來各自的藏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自習課時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活動,閱讀中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讀書心得,教師適時組織討論,指導學生多角度閱讀,培養閱讀和欣賞能力,提倡學生讀中要疑。
我們還可以通過舉辦朗誦會、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多讀書。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并可以對共性的看法或結合提出質疑,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達到豐富語文課程資源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綜合學習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把閱讀和口語交際定位于提高、充實、豐富學生整體語文知識之上。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我認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墻報、黑板報、學習專欄這些優勢資源,把學生寫得好的、哪怕只是有進步的文章或言論在學校或班級展示;成立中學生文學社、自辦小報和社刊、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招聘小記者,積極引導學生把校園中的新面貌、學生中的新事物訴諸筆端,登在專欄板報上;指導學生參加校、市、省、國家級作文競賽;開展作文寫作評優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寫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重視激發學生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搭建一個開放、自主的獨具農村特色的課程資源平臺,促進農村中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和協調發展,培養農村中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能力。
我們還可以利用身邊的自然和人文的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間文化,使他們的語文素質擁有自身特點,打上時代烙印。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既不脫離語文教材又不是為生硬地學習課本知識而學習課本知識。
學習《生物入侵者》一文,我拋給了學生一個問題:在我們農村有哪些“生物”入侵而來?這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我要求他們自己去生活中尋找例子,并以四個人為一個小組進行總結。課后學生們交給我一份令我十分滿意的答卷。他們用相機拍下外來生物的照片供大家認識和了解,并寫出調查報告。這樣既發揮資源優勢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拓寬了農村中學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自主學習的語文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農村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確實無處不在,只要善于發現,好好利用,這便是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廣大的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要真正認識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韁繩,語文資源是豐富的,只要教師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擁有一雙善于發現“資源”的眼睛,積極探索,努力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就能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開辟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