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三香
當下隨著各學校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課堂的容量,而且還優化課堂結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是,筆者發現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的存在的一些現象值得反思。
現象一:在上課開始時,介紹作者的生平、成就、作品的藝術特色等過于細致,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內容太多,圖文并茂,洋洋灑灑,文字、圖片過多,運用十幾甚至幾十張ppt。比如上《親愛的爸爸媽媽》一課時,一老師在介紹背景時就向學生詳細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況和納粹的暴行,選取了48張相關文字圖片一一展示,教師快速地翻動配上急促的解說語言費時十多分鐘,令人眼花繚亂。又如一老師在上《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一課時,介紹背景用27張文字圖片,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爆發,費時近半節課,幾乎上成了一節歷史課了。
反思:適當的文字圖片介紹作者和作品寫作背景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主題的把握。但不宜太多,太多了,就會擠占課堂時間,有喧賓奪主之嫌了,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或是其他的什么課了,而且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根本來不及觀察思考,感情來不及醞釀、積蓄、沉淀,這堂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師應緊扣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簡明扼要地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學生已知的不必介紹,學生未知或知之甚少的則向學生介紹,還是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要有的放矢,依據學情介紹。
現象二:在朗讀課文時,拋棄傳統的朗讀方式而采用播放視頻朗讀、動畫朗讀,或直接放映電影片斷的方式代替。有些老師認為圖像既能夠更直觀地讓學生掌握情節,了解人物,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于是每學一篇新課文,必先播放視頻、動畫朗讀或相關情節的電影片斷。如一老師上《故鄉》一課播放動畫朗讀,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以卡通形象出現,惹來學生陣陣笑聲。又如一老師上《范進中舉》時,播放《范進中舉》的電影片斷來代替了課文朗讀。
反思:不可否認,播放動畫朗讀或相關情節的電影片斷有時是必要的,但拋棄傳統的朗讀是不對的,書聲朗朗的語文課才是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語文閱讀是文字的閱讀,是學生在現有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對文本的聯想、想象的審美活動。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指導朗讀,讓學生根據提示,目標明確、方法正確地進行朗讀訓練,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指導采用瀏覽、默讀、自由讀、輕聲讀、個別讀、互相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等形式走進文本,潛心讀書,接受熏陶,享受樂趣,促進語文素養的發展。還可以播放名家經典朗讀感染學生,可以播放適合的輕音樂配樂朗讀,如《蒹葭》一課可配《在水一方》,低回婉轉的旋律很容易把學生帶進凄迷惆悵的境界中。
現象三:在研習課文環節時,課件設計內容多、結構散、思路亂,結果為了完成任務而趕時間就又出現了滿堂問,滿堂灌的現象。比如一老師在上《魚我所欲也》時,用了21張ppt,有關論點和論證方法、論證思路的問題一大堆。
反思:多媒體課件制作帶給老師們備課極大便利,很多老師喜歡下載多個課件組合成自己上課用的課件,沒有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學法,看到別人有點特色的課件舍不得丟棄,隨意地剪切復制,都拿來拼湊到自己的課件中,這種用“拿來主義”制成的課件往往會出現內容多、散、亂的毛病,上課時教學流程就不清晰,教學內容又多,滿堂問,滿堂灌,往往讓學生應接不暇,思維隨之疲于奔命,課堂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應該按照一切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標準的原則,認真地鉆研教材教法學法,力爭圍繞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對每一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認識與教學思路,在此基礎上要自己制作課件,精心設計,目標明確,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流程清晰流暢,PPT張數少而精,讓每一張PPT都是必要的,都有其內在的聯系。音樂、圖片的插入力求精準,調動情感、烘托氣氛、協助理解恰到好處,所有的一切都要為打造高效的課堂而服務。切不可為追求容量輕視質量,重視形式輕視內容。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