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
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必須精心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通過積極、主動的認知活動及合作學習,獲得主動發展的過程,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培養探究興趣,激發學習動力
1. 要巧妙設問,激發學生興趣。教師的設問是促使教學過程前移的手段。通過課前預習、分散難點,給學生鋪設臺階,使每位學生都能用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運用讀、寫、畫、唱、說等手段解決問題,通過不同認知風格,最終達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如《懶惰的智慧》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懶惰”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它跟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懶惰有什么不同?跟“智慧”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本課“懶惰”的真正含義:并不是“不愛勞動,不愛工作”,而是盡可能花費最少的體力和精力去獲得最大的成效,懶惰是人類進步的希望,是低投入高回報,應該與智慧劃等號。這樣一來看似枯燥無味的文章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興趣,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
2. 必須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接近時,學生自主接納和參與的程度越高。語文課本內容絕大部分來源于作者所體驗的生活,教師要使學生理解作者,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生活背景,并以學生的角度去理解課文的情景。如講授《綠色蟈蟈》,在最后一環節上設問:法布爾的這種對小昆蟲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啟示?你有沒有類似的關愛小動物的經歷?讓學生由此及彼,由法布爾聯想的自己,聯想到身邊的人;由綠色蟈蟈聯想到自然萬物。讓學生了解自然萬物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是鮮活的生命,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保護它們,實際上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又引發了學生向生命縱深的熱情。
二、發掘探究潛能,激活創新思維
1. 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問難。凡是善于質疑問難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習勁頭足;而提不出問題的學生,只是被動地等待老師提問,并依賴于別人的解答。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將思維的觸角伸向語文的重、難點。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也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來學習,這樣學生才能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如《孔乙己》一文,沖破傳統說教而提出諸多質疑,有助學生更好解讀封建社會的種種不合理不公平現象。傳統認為,“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下層文人的命運寫照。但“金字塔”型選擇人才的路線長期存在,僅有少數爬到高層,多數為勞碌平常之輩或命運不濟者。而在不幸命運面前,如何適應,或從多項選擇中找出人生奮斗目標,才是做人的硬道理。其次對不幸者態度:鄙視、厭惡不可取,多點關愛、同情,或援助之手,才是現代人格的體現。青年學生“尊重他人,關愛社會”人格由此升華。
2. 在學習中探究自主學習法。在教學中,教師除了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是啟發學生思想積極性的教學技巧,因此,教師要注意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機會:①在文中尋找答案;②在讀、議中理解內容;③在書寫聯系中鞏固知識。為了讓學生學會完整地回答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合作探究”,“互問互答”的學習方法,有些問題由學生提出后,在文中不能直接找出答案,需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語境才能得出答案的,在教學中可采用朗讀、同桌討論等方法,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中來。
三、體驗成功喜悅,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學家蓋茲曾說過:“一個人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這種強烈的探求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愛思樂學,只有在自主學習中活動成功,才會有內在的高層次的愉悅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低要求,多鼓勵”,不搞“一刀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等同的參與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并通過這種體驗,激發其繼續探究創新的欲望,激發創新思維。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