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嫦珠
音樂教育是幼兒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學科,不僅僅承擔著美育的功能,而且是實現幼兒德育的重要途徑。
一、培養健康情操,樹立正確觀念
世界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是一種使人迷戀善良、美和人道主義的最美妙、最精細的手段?!痹谟變阂魳方逃校x的曲目必須依據幼兒的接受水平、內容的價值導向以及吸引幼兒興趣等因素來加以決定。課堂中教學中如果選擇反映幼兒精神狀態和積極向上的歌曲,特別是適合幼兒記憶的具有民族特色和輕快舒心的曲目作為主要內容,以內容健康積極的創作曲目為輔,能夠充分利用其無可替代的魅力灌輸到幼兒的頭腦中。
催人奮進的歌詞使得幼兒深受感化,幼兒在循環往復地有規律地頌唱歌詞的過程中,容易激發心靈上的回應,在潛移默化中把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教育融于音樂教學之中,相輔相成,開啟著幼兒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蝶戀花》等曲目的教唱過程中,有利于幼兒感受到革命理想的崇高與偉大,使得幼兒在歡樂的學習音樂氣氛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養成樂觀積極、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二、滲透生活細節、形成良好習慣
幼兒成長過程中,音樂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方面,不僅能夠凈化幼兒的心靈,另一方面在愛音樂、唱唱跳跳中滲透生活細節,在唱唱跳跳中體驗到音樂帶來的無盡歡樂,也在唱唱跳跳中接受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在教學曲目《大家來勞動》過程中,通過與《三個和尚》進行對比教學,讓幼兒在比對中懂得勤快的好處以及懶惰的無益,進而讓幼兒懂得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的品德。
同時,音樂具有促使幼兒個性良性發展的導向性,幼兒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形成文明禮讓、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例如,從幼兒在課堂中的相互學習,相互指正對方的發音和曲調的問題,以及在唱歌過程中形成的優雅姿態,有利于幼兒良好的文明舉止形成,也有利于其形成尊重同學、尊敬師長的生活方式。而通過練習發聲和排練合唱的方式,讓幼兒掌握統一的音韻節奏,有助于幼兒和諧統一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強化規則意識,增強團結協作
音樂作為表演藝術的一種形式,其內在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規則和規律,諸如節奏感、音階起跌等。我們只有尊重并遵守音樂自身的規律,才能演奏出優美動人的旋律。正是這種內在的規則意識對幼兒品德的養成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積極主動地誘導幼兒在聆聽音樂、表演音樂的過程中自覺地掌握并遵循這些規則,有利于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和不斷強化,從而顯化為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規范。
此外,音樂教學活動能夠發揮與其他教育活動無法比擬的群體參與優勢,有助于幼兒養成團體協作的意識。唱歌一般以合唱作為主要形式,舞蹈也倡導集體參與,合奏也是打擊樂的首選,音樂游戲也因為小伙伴們的集體參與而成為最受幼兒歡迎的選項。這些音樂教育形式對促進幼兒協作意識與敬業樂群思維的形成都發揮其特殊的德育功能。在眾多幼兒里面組成各種合唱團隊、舞蹈隊,使幼兒懂得只有步調一致、精誠合作,才能唱出和諧一致的音符,才能表演出賞心悅目的舞蹈,才能使演唱和演出獲得觀眾的認可和贊譽。
在演奏打擊樂過程中,通過引導幼兒協調配合好各種樂器的音色和節奏,在協調與不協調的比較中讓幼兒懂得配合的重要性。而在合唱過程中,要時刻提醒幼兒在音色上達到完美統一,讓幼兒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別人的音色。這樣,協作的意識便慢慢培養出來了。音樂教師也可以通過讓幼兒整體地學習曲目,引導他們自主選擇樂器,集體研究分組方法和演奏方法,引導他們細致傾聽集體演奏的美妙效果。這種自編、自奏、自我欣賞的音樂活動能夠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他們從中可以體會到協作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幼兒樂于與他人協作的沖動。
音樂教育對于幼兒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高度重視音樂的德育價值,引導幼兒在音樂熏陶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并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念,促進幼兒將來成為思想品格高尚的全面型的高素質人才。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