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藝術素質,是指中學生所應具備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由此可知,音樂藝術素質應指中學生在音樂方面所應具備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
一、探尋方法,切實提高學生音樂藝術素質
采用音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音樂本身就具有無窮魅力,以音樂導入課堂,必能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其探究的欲望。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班級演唱組合》中的《青春舞曲》時,在上課前精心選取了邊演奏邊演唱的著名組合——beyond的幾首經典歌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直觀感受組合演唱的魅力。當那熟悉的旋律和歌聲響起,學生們的激情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邊拍手邊跟著哼唱。筆者順著學生高漲的情緒,馬上導入《青春舞曲》的教學,很快,學生就掌握了邊打節奏邊演唱的技巧了。
加入流行音樂,激發學生興趣。眾所周知,現在的中學生對教材音樂不大感冒。原因是教材大多數以傳統音樂、民族民間音樂和西方音樂為主,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學生難于體驗和理解。而他們最喜愛、接受最快的就是流行音樂。鑒于此,我們可以考慮在音樂課導入環節適當加入流行音樂元素以激發學生學習教材音樂的興趣。劉德華的《中國人》,謝霆鋒的《黃種人》,SHE的《中國話》等流行音樂都可以選取。學生追星的較多,對于流行歌星們和他們的歌曲特別感興趣,我們以這些歌曲導入課堂,必定能使學生情緒高漲,進而把這種高漲的情緒帶到學習傳統音樂、民族音樂中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巧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喜歡聽故事是絕大多數學生共同心里特征。教師可以針對所教歌曲,用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歌曲的題材、內容表達出來。也可以讓學生擔任“小老師”的角色,到講臺講述精彩的故事。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皇帝的新裝》時,筆者先讓學生推薦一位同學到講臺講述《皇帝的新裝》的故事,然后由學生們扮演劇中的角色,最后由筆者講述音樂劇的由來。這樣一來,學生學習音樂劇表演,體驗音樂劇魅力的欲望猶如火山爆發般噴涌而出,導入效果奇好。
二、探尋高效教學方法,切實提高藝術素質
1. 音樂欣賞教學先行,藝術素質無形提升
要提高學生音樂藝術素質,首先要培養其欣賞能力,也就是藝術感知力。音樂欣賞是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記憶和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間接參與音樂藝術實踐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任務,將重難點、主導思想、作品風格、音樂知識等,形象而生動地導入課的主體中去,讓每堂課都有“新鮮”感。學生的興趣才能“長盛不衰”。音樂欣賞教學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更能夠培養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比如在教授《讓我們蕩起雙槳》時不僅要讓學生會唱,還要學生通過唱這首歌感到旋律的優美節奏的舒展、力度的變化等。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
2. 營造寬松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音樂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當我們聽到一段歡快的音樂時,產生的想象會是多種多樣的:朋友的聚會、節日的狂歡、郊游的喜悅等等。又如聽到《信天游》就可以聯想起黃土高原的景象;聽到《茉莉花》就好像見到了秀麗的江南水鄉。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個讓想象自由馳騁的空間,不僅不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3. 施行快樂音樂教學,提高學生藝術素質
不少音樂教師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對待自己的教學工作,無事業心、無責任感,習慣于傳統教法,把音樂課全上成唱歌課——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最多是分組或獨唱、集體唱。每節課的課堂模式都是先復習舊歌,再學新歌,有的連歌曲分析處理也省略了。長期下來,學生對音樂課興趣蕩然無存,藝術素質低下可想而知。由此,教師應該改變授課模式,以“快樂教學”貫穿課堂始終,多采用游戲教學法、比賽教學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上課,保證課堂質量。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