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英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對外開放重點市、加快城鎮化建設重點市。近年來,汝州市緊緊抓住實行省直管的大好機遇,圍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戰略支撐點、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改革創新先行者的目標,堅持“保底線、保民生、保運轉、創環境、求發展”的總體要求,狠抓項目建設,推進改革開放,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轉型升級,落實“雙基雙治”,注重生態文明,努力實現經濟增實力、城市添魅力、環境更生態、民生更幸福的科學協調發展之路。
汝州市省直管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舉措
一是抓改革,促開放,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充分發揮省直管的政策優勢、體制優勢,深化財稅體制、醫藥衛生、糧食流通、集體林權制度、土地流轉、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食品監管、運管體制等領域的改革。根據河南省政府賦予的603項權限,整合機構,完善職能,理順了住房公積金、農機、食品監管、鹽業、公交客運等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合并行政審批事項29項,減少59項,增加行政服務事項226項。完成897個事業單位分類、第二批水管體制改革。堅持把開放招商作為綜合性戰略舉措,加大招商力度,創新招商舉措。
二是抓創新,優結構,轉型升級不斷加快。立足體制優勢、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產業規模化,提升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
圍繞“提升競爭力”,強力推進商標強市、質量興市和創新帶動三大戰略。開評市長質量獎、科技進步獎,重點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節能環保的高成長型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行動計劃,專利申請連續3年保持300件以上,被確定為河南省知識產權優勢區域。
圍繞“做強工業”,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產業規模化。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企業做大做強。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異軍突起,培育發展了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大企業。
圍繞“做優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高標準良田“百千萬”、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農業產業化企業帶動、畜牧養殖增收等四大工程。按照“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加大各類資金整合投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
圍繞“做大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現代物流、商業地產等。投資52.6億元的海峽兩岸溫泉觀光醫療產業園區、投資26億元的天澤陽光溫泉國際度假圣地等項目加快推進;投資5億元建設風穴寺5A級景區,投資23億元建設九峰山5A級景區,投資3.6億元建設蔣姑山5A級生態旅游風景區。
三是抓載體,上項目,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堅持“投資環境是基礎,項目落地是根本,推動經濟發展是目的”的理念,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提升服務水平,確保項目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出臺了產業集聚區招商選資優惠政策,理順了產業集聚區管理體制機制,完成了產業集聚區擴容方案審批。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上好項目,形成儲備一批、引進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建成一批的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
四是抓創建,重管理,城鄉環境不斷改善。利用省直管體制優勢,堅持“規劃引領、建管并重、產城融合、基礎先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為載體,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城市。目前,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林業生態市、雙擁模范城市、精細化管理先進城市。
五是抓保障,惠民生,社會事業發展不斷加快。著眼和諧、著力民生、著重協調,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就業、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民合作醫療、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民政優撫、特困戶救助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強化社會面治安防范,投資建成高清治安卡口、電子警察和平安城市監控交織的數字化監控體系。
六是抓要素,破瓶頸,發展支撐不斷強化。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破解發展瓶頸,為加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破解土地瓶頸。建立土地執法監管共同責任機制、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違法用地、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違法違規建設行為。破解資金瓶頸。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實施小巨人企業信貸培育計劃,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新型農村社區、中央商務區、城中村改造、城市建設管理、道路交通建設、重點項目建設等重點領域的資本運作,多渠道籌集社會資本加快發展。優化發展環境,培育市場主體,扶持小微企業發展。
省直管助推汝州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經過三年多時間省直管縣體制的運行,汝州市借助省直管優勢和機制,獲得更大的自主決策權,激發了發展動力活力;加強對省里政策的貫徹落實,提高了行政效率,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降低行政成本,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資金運轉效率,強化了財政支撐保障能力;增強了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城市定位視野更寬,經濟發展速度更快,城鄉面貌變化更大,人民幸福指數更高。
尤其是今年1月1日起,汝州市實行省全面直管體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面臨著新一輪發展機遇,為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體制機制條件。結合省直管的實際,汝州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保底線、保民生、保運轉、創環境、求發展”的總要求、“創環境、打基礎”的總基調、“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總開關、“汝和萬事興、汝升萬事興、汝美萬事興”的總方略,進一步拉高標桿、拓寬視野、提升定位。在發展目標上,正在編制新的五年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在發展支撐上,正在著力推動一批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打牢發展基礎。在工作機制上,健全完善了比較科學的目標考核評價體系和一系列工作推進機制,各項工作正在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一場解放思想、加快發展的大討論活動正在深入開展,新的發展目標和定位正在深入人心,齊心協力抓發展的共識正在形成,強烈的發展意識、改革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競爭意識積蓄起來的強大動力、活力正在形成。endprint
搶抓機遇 譜寫汝州市經濟發展新篇章
汝州市將圍繞“保底線、保民生、保運轉、創環境、求發展”的總要求,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項目建設和擴大投資,拉動經濟穩步增長。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重點,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充實和完善項目儲備庫,加大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的力度,加強與國家、省對接,爭取更多項目納入上級扶持范圍。加強招商引資工作,把招商實效性和針對性放在首位,把產業集群招商作為主攻方向,把產業集聚區和中心商務區作為主要平臺,通過產業化招商、小分隊對接、目的性跟進,突出引進龍頭企業和標志性項目,突出引進高端和高成長性項目,加快招商引資工作向高端化提升,推動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和傳統支柱產業“有中出新”。按照“簽約項目抓動工、動工項目抓建設、建設項目抓進度”的要求,凝心聚力做好項目建設服務工作,確保各類建設項目早動工、早投產、早達效。
二是突出企業服務和產業升級,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量。認真落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相關政策,發揮政策效應,幫助企業扭虧增盈。加強經濟運行調節,抓工業經濟運行的常態化,抓重點企業、亮點企業、增長點企業,抓生產要素的綜合平衡和協調保障實現工業保存量、保增量、保增長的目標。抓好新進規上工業企業服務工作,研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幫助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盡快讓新進規上企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大力推進商標強市、質量興市和創新帶動三大戰略,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節能環保的高成長型企業。
三是突出功能完善和集群培育,加快產業集聚區提質發展。制訂產業集聚區與所在鄉鎮、街道機構套合方案,實現產業集聚區與行政區域空間一致和對區域內資源配置的統籌運作;配齊配強管委會組織機構,按照“人員派駐制、流程內部化”的模式,涉及審批及手續辦理相關職能部門向產業集聚區派駐機構和人員,成立綜合服務窗口,實現與上級部門“直通車”。實施主導產業集群培育工程,科學布局“機械裝備制造、新型環保建材、能源化工、輕工和生物科技”四大主導產業,創建省級品牌產業集聚區。
四是突出工程建設和城市管理,有序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圍繞完善城市功能和群眾關心的城市熱點問題,強力推進城市道路、游園、供水、供氣、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城市管理綜合治理,籌建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強化街道辦事處城市和社區管理職能,研究制定街道辦事處職能定位及運轉機制管理辦法,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五是突出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統籌農業農村發展。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繼續抓好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及新農村建設等重點工作。加快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生態農業發展、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四大工程,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實施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和農田水利重點縣等項目,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快農業規模化經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支持農民承包地、高標準良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加快建設具有城市“菜籃子”、生態綠化、休閑觀光綜合功能的生態農業工程,提高農業效益。堅持以人為本、產業為基,城鄉統籌、“五規合一”,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群眾自愿、因勢利導,以生產方式、生產規模、生產性質確定村莊位置、規模和形態,分類分批推進新農村建設。將城中村、城郊村、產業集聚區內村莊納入城市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體系,有序推進城市化改造。
六是突出深化改革和機制創新,提升經濟發展活力。積極穩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創新財政投融體制,壯大有效吸納各類資本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環境改善、旅游資源開發及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政府投融資平臺體系,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創新目標考核評價、財政收入分成等機制,推進三大主體工作,實施底線工作與經費掛鉤制度,營造敢于擔當、崇尚實干、勇爭一流的干事創業氛圍。
七是突出民生工程和社會保障,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統籌考慮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實際需要和財政保障能力,從全市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確定十項重點民生工程,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解難事、做實事、求實效,確保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繼續鞏固和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扶農政策,統籌推進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八是突出專項整治和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以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為重點,集中開展積存垃圾清理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煙花爆竹、煤礦安全、非煤礦山、建筑施工、環境保護、道路交通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盜采和非法生產行為,確保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領域不出問題。創新信訪工作機制,強化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加大信訪積案化解力度,營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創新基層基礎工作,深入開展星級文明村、文明戶創建評定工作,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堅決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生活安全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