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飛 黃小琴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媒業帶來了巨大變革。相比于中央和省級廣播電視臺,城市臺受區域性、政策性等影響更大,也存在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局限性問題。因此,找準媒體定位、把握市場脈搏,根據受眾需求推廣差異化戰略,才能在媒介變革中不斷強大自己、立穩腳跟。
【關鍵詞】廣播電視 媒體定位 差異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網絡電視、數字廣播、微博等新媒體突飛猛進,不斷蠶食著傳統媒體的受眾市場。廣播電視也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夾擊。在新的時代變革中,廣播電視如何適應受眾和客戶的需求變化,在保有自身優勢的同時不斷擴大生存空間,是媒體人,特別是城市廣播電視媒體人不斷探索實踐的課題。
近年來,泉州廣播電視臺不斷凝聚內力,爭先創優,將打造海峽西岸強勢傳媒作為自己的使命,在追求節目精品化、本土化的過程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辦臺風格,打造出一個傳播鄉土風情的大舞臺。
一、立足本土,服務閩臺
立足本土,首先源于我們對泉州優秀文化資源的認同。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如今又獲評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的美稱。泉州有種類繁多的文化遺產,是著名的僑鄉和港澳臺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更是閩臺交流的前沿,臺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在兩岸交流中有極佳的地緣優勢。泉州作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著雄厚的經濟后盾,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推進,泉州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區之一,聚集了眾多的民營企業,經濟地位突出。泉州地處閩南金三角,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與發祥地,更是閩南文化保護的核心區與富集區。漫步于泉州市井,紅磚騎樓、南音繞耳、萬國宗教并存……一代代泉州人打造出的特色文化,詮釋著泉州人的文化追求。
優秀的文化資源是泉州廣播電視臺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立足本土,根據受眾的心理需求,在挖掘、保護、傳承、宣傳閩南文化中,服務和滿足閩臺受眾的文化情懷,是泉州臺始終堅持努力的方向之一。
為此,泉州廣播電視臺開設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全天候采用閩南語播出的地方綜合頻道——閩南語頻道。該頻道以泉州方言為主,結合閩南人文特色,推出了《泉州講古》《泉州美食》《新聞相拍報》等節目,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觸發回憶,傳承鄉土風情。其中談話類欄目《泉州第一炮》,更是將泉州市民喜歡三五好友聚集泡茶聊天的習慣搬上熒屏,主持人嘉賓喝茶聊天間“講天叻皇帝,練仙打嘴鼓”,通過一例例發生在市民身邊的生動故事來闡釋閩南俚語,使節目成為建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載體。
泉州廣播電視臺位于兩岸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在兩岸交流中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親和力和地域親近感。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閩臺,我們推出了FM105.9刺桐之聲頻率,通過集合新聞、服務、娛樂等服務信息,介紹閩南鄉情,反映兩岸交流交往現狀,并突出了閩臺文緣的特色,得到了在閩臺商的喜愛。泉州廣播電視臺還與臺灣廣播界聯合舉辦活動,擴大泉州廣播電視臺的影響力。每年一屆的“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總能吸引上千名兩岸青年報名參加,大大提高了泉州廣播電視臺的知名度和受關注度。
二、新聞立臺,順應全資訊時代
近年來,傳統媒體的地位不斷受到沖擊,但是其主流媒體的地位仍難以撼動。城市廣播電視臺作為地市黨政機關的耳目喉舌,不僅擔負著傳達政令、反映民情的責任,更是主流輿論的宣傳陣地。因此,“新聞立臺”成為許多城市廣播電視臺的發展共識。相對于中央和省級廣播電視臺而言,城市臺在新聞資源方面優勢不足,新聞策劃能力和新聞熱點解讀高度不夠。但是城市臺也有自身優勢:更容易接觸基層一線,反映信息快速等。近年來,泉州廣播電視臺不斷強化“新聞立臺”意識,在新聞改革道路上做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嘗試。
新聞輪盤以“時效第一、內容為王、滾動更新、實時互動”的理念,成為廣播新聞頻率的改革目標,也是世界發達國家新聞廣播的通行做法。目前中國大陸僅有中央電臺中國之聲、上海東方新聞廣播、陜西電臺新聞廣播、江蘇電臺新聞廣播等部分中央級、省級新聞廣播實現了新聞輪盤式播出,城市電臺新聞廣播則幾乎為空白。為此,泉州廣播電視臺迎難而上,整合資源,推出全國地市級新聞廣播首個新聞輪盤——《泉新聞》?!叭侣劇敝C音“全新聞”,每天11:00~17:00播出,每半小時一輪盤滾動更新,內容涵蓋了本地新聞、國內外資訊等內容;輪盤中設有“熱線追追追”“今日主筆”“國際風云”“財經觀察”等欄目,以適應移動人群的收聽狀態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度侣劇吩谛畔⒑Y選上注重短平快,特別是派出大批記者對實時新聞進行及時連線播報。輪盤內容以民生新聞為主導,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與民眾實現全方位互動,收集、反映民意并回應民意,并從互動中獲得生動的新聞素材,實現良性循環。同時,及時插播突發新聞,有突發重大新聞則打破常規,全程直播,節目編排上充分體現了廣播交互性、伴隨性的特點,代表了現代城市新聞廣播的發展方向。《泉新聞》開播以來,受眾群體不斷擴大,不少聽眾稱其為“地方的權威媒體”。這樣一檔新聞輪盤,讓地方廣播新聞擁有了廣度、速度和深度,2014年,《泉新聞》更獲得了福建廣播電視優秀節目(廣播新聞)一等獎。
三、創立品牌,節目強臺
媒體要想發展壯大,就需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在群雄并起的媒體行業中,只有具有自主標志和個性的廣播電視才能牢牢抓住受眾的注意力。當下打開電視,想看娛樂節目,很容易想到湖南衛視,想看電視劇作品,會不由自主地搜索安徽衛視,這就是它們從眾多省級衛視中脫穎而出的品牌個性。所以,實行差異化品牌戰略經營,形成一個能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標志就顯得尤為重要。品牌是企業的靈魂,節目質量關乎媒體的生命。近年來,泉州廣播電視臺越來越重視品牌的力量,特別是通過創新節目形式,推出一批品牌欄目,漸漸打造出“為百姓代言”的品牌形象。endprint
《百姓熱線》是泉州廣播電視臺一檔熱線類欄目,更是泉州本土的廣播類王牌欄目之一,主要關注市民的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等民生問題。賽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百姓熱線》欄目收聽率保持在0.9%~1.5%之間,占據同一時段20%左右的市場份額,位居泉州落地廣播節目的前列,備受移動群體的青睞。而其品牌優勢的建立,在于其節目形式的創新:《百姓熱線》欄目是在直播狀態下運作,接聽群眾問題投訴、主播當場解答,主播或現場導播無法解答的,馬上連線相關職能部門,給予解釋或處理,當時不能作出解釋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馬上聯動記者進行現場追蹤,并將追蹤的內容在《泉新聞》新聞輪盤以及其他欄目中及時報道,最終反饋給聽眾。這種“三方通話(或多方通話)”的全新直播模式,將問題提出、解決、反饋過程通過直播完整呈現,并將職能部門的反應、處理、服務態度、后續完善均置于受眾監督之下,其高效的熱線運作模式,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廣播的一大優勢——“快”。也正是這種沒有排練的真實“對話”,得到市民的關注和喜愛。同時,這種節目形式考驗著欄目的資源儲備,主播、導播的現場組織和應變能力,也向市民展示了泉州廣播電視臺的傳媒實力。如今,《百姓熱線》已經成為泉州廣播電視臺FM88.9新聞頻率的一張名片,先后獲得“福建新聞名專欄”稱號和“福建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
四、求生發展,做“新媒體”
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數字化終端的發展,人們單一的媒介接觸狀態發生了轉變,多元化的媒介接觸平臺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受方式,傳統媒體開始面臨受眾銳減的困局。為了應對這種轉變,泉州廣播電視臺及時把握新趨勢,積極擁抱數字化媒體,并將實現“多媒體”發展目標納入企業文化構建當中,設立了新媒體拓展部,從技術、傳播方式等方面向多媒體轉型。
首先,在電視方面建立了“泉視界”視頻網站,及時上傳電視4個頻道的節目和新聞,讓那些錯過電視播出的觀眾能夠在視頻網站上觀看到相應的節目。廣播方面也創立了泉州廣播網—網絡電視頻道,手機廣播互動系統App,突破了廣播終端只能是收音機的局限,使得用互聯網、手機聽廣播成為可能。另外,各頻率頻道還設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平臺等,使傳統廣播實現了有圖、有文字的“可視化”傳播。2014年4月,泉州889新聞頻率接到一條微信求助信息,反映大田縣吳山鄉梓溪村有18萬公斤萵菜滯銷,農民面臨血本無歸的困境。得知這個消息后,記者立即趕往梓溪村,現場確定情況屬實后,立即通過本臺微信平臺傳播了此條消息。而在當天的《泉新聞》新聞輪盤中,廣播節目也持續連線報道了梓溪村現場以及泉州企業認購萵筍的愛心義舉,微信平臺上也實時發布記者現場發回的照片??梢哉f,這次微信與傳統廣播的結合,是泉州廣播電視臺借助新媒體的一次成功范例。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劉園?。?/p>
參考文獻
1.周子輝 《傳媒企業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載《企業研究》2010年第20期。
2.黃冰 《傳媒需要塑造個性化的企業靈魂——國內部分知名傳媒企業文化建設考察錄》,載《新聞窗》2012第4期。
3.常穎 林茅 《廣電業發展新媒體的五大關鍵要素》,載《中國廣電聚焦》2013年第9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