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



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90年代,在相當程度上被動接受了蘇聯解體而獲獨立的吉爾吉斯斯坦,逐漸被世界認知。“中亞瑞士”、“高山之國”等新的形象得以塑造。
盡管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只有500多萬,但獨立后的吉爾吉斯斯坦表現出的韌性仍足以令人稱道。從阿卡耶夫到巴基耶夫,從奧通巴耶娃到阿坦巴耶夫,數次政權更迭并未改變這個中亞小國對未來的憧憬。
透過一場場從失序到有序的輪回,外部世界看到的是,吉爾吉斯人漸次消除蘇聯驟然解體的沖擊,在克服彷徨與茫然的心路歷程中緩慢生成了促動新發展的內在能量。
如今,中國、俄羅斯、美國、歐盟、土耳其、日本、韓國等諸國,都向中亞國家拋出了地區整合的頂層設計,一度衰敗的“絲綢之路”重登域外區內合作的議事日程。
這種大國競合的微妙格局,使得中亞在歷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不再被視為由外部大國選定的集體符號,而是一個擁有自我動力和邏輯并在外部沖擊下自主反應的行為體。
其中,吉爾吉斯斯坦能否藉由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溫和友善的合作文化走出“轉型陷阱”,令人矚目。
瑪納斯英靈庇護的“圣地”
在中國的官修史書中,有關吉爾吉斯人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1年左右,其先民先后被漢文史學文獻稱為“鬲昆”、“堅昆”、“契骨”、“紇骨”、“黠戛斯”、“轄戛斯”、“吉利吉思”、“乞兒吉思”、“布魯特”等。他們曾建立起強大的汗國,也經歷過各種挫折。如同很多曾經的游牧民族,吉爾吉斯的先祖們在一次次主動或被動的部落與民族交融、重組中,走過了古代和近代。
史學界的基本共識是,吉爾吉斯人原本世代居于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的盆地。在漢代受匈奴統治,2世紀中葉后受鮮卑和柔然統治。北齊、隋唐時期先后受突厥汗國、回紇統治,后在840年滅回鶻后獨立過一段時間,一直到924年才被耶律阿保機建立的遼朝(契丹)統治。
元代在葉尼塞河上游設立益蘭州、謙州。到17世紀,受到準噶爾汗國蒙古人和俄羅斯帝國的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共和國之地。清代,吉爾吉斯部落分為東布魯特、西布魯特。東布魯特游牧于回部境內,受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等各路駐扎大臣管制,西布魯特為清朝境外的藩屬部落。而后,沙俄和蘇聯的統治給吉爾吉斯帶來了新的歷程。
蘇聯解體后,阿卡耶夫當局與其他中亞國家執政者一樣,在本國獨立伊始就投入了無限的精力與激情,重新書寫族史與國史。為此,吉爾吉斯突出本國人民及其成長史對于人類發展的貢獻,與其他民族足以等量齊觀。他們希望通過承續主體民族的傳統象征符號來激發國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在共同的史詩敘事、祖先信仰、英雄崇拜中尋獲本民族安身立命的堅實依據。
中國的史料為新生的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崇拜提供了最好的養料。吉爾吉斯人被描繪為“英勇、強大、尚武、尊崇財富、充滿愛的共同體”,被塑造為一個盡管面臨外敵威脅依然捍衛民族團結且崇尚自由和獨立的民族。
與此同時,吉爾吉斯人急于找到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的承載者,古代口傳文學中吉爾吉斯人統一的無畏戰士、英雄瑪納斯,由此被塑造為民族之父。一時間,瑪納斯幾乎處處可見。圖書、電影、歌劇以他為主題,從貨幣到飲料瓶、香煙盒,也都有他的身影。
值得期待的潛在旅游目的國
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全境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1/3的地區在海拔3000~4000米之間。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阿賴山脈綿亙于中吉邊境。其中天山山脈西段盤踞境內東北部,西南部為帕米爾-阿賴山脈。在開國總統阿卡耶夫的倡議下,聯合國于2002年發起了“國際山區年”。
除卻高山,吉爾吉斯境內湖泊、草原眾多,大概是中央歐亞地區最未得到充分挖掘的旅游勝地之一。
2009年夏天,我和朋友有幸去著名的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伊塞克湖休憩。行前已讀過無數贊美之辭,也聽說過這是蘇聯時期高級官員的療養基地之一,但親眼目睹還是被深深震撼。
伊塞克湖長178公里,寬60公里,湖水清澈,能見度達十數米,90余條河流注入而無一條流出。有趣的是,湖水含鹽度較高。泛舟湖上,遠處的皚皚雪山,在云霧中時隱時現;近處是深不可測的大峽谷,滿目純凈的綠色;海洋般湛藍的湖水,無風時一平如鏡,風起時白浪滔滔。
吉爾吉斯斯坦至今仍有不少人口從事畜牧業,高山牧場不僅是國民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也構成了令人陶醉的風景資源。尤其是夏季牧場,在各種牧草自然編織成的綠色氈毯中,間或穿插著野花,在牛羊成群、牧歌悠揚中品嘗羊肉抓飯、手抓面、烤包子、熏馬腸、馬奶酒,極為愜意。冬季時高山滑雪也是個好選擇,我曾經和朋友們到一個自發形成的滑雪場地“自由滑”,沒有器械的我們借用充氣的汽車內胎一路高速滑行,給當初的窮學生們非常美好的體驗。
當地朋友自豪地說,他們擁有四大天然空調:雪山是“白色空調”,伊塞克湖堪稱“藍色空調”,森林是“綠色空調”,遍布城市的潺潺雪水可謂“流動空調”。
的確,夏季這里光照充足,而綠蔭下則自然涼爽,加上甘甜可口到難以想象的各式瓜果,從櫻桃到西瓜,還有上百種葡萄,讓人驚喜連連。
吉爾吉斯美食中,啤酒就魚干是絕配;馬奶酒醇香而酸爽的滋味不可不提;新鮮的土法烤馕可以讓你一口氣吃上幾張;一種名為“紹羅”的發酵飲料具有養胃功效,比俄羅斯的格瓦斯還要美味。
總而言之,吉爾吉斯的旅游資源絕對是低調中的奢華,目前僅徒具“中亞瑞士”的知名度,但幾乎完全未得以開發,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潛在旅游目的國。
幾番“革命”,幾番輪回
吉爾吉斯斯坦自獨立以來,已經過兩次重大的政權更迭。
第一次發生在2005年,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相繼爆發“顏色革命”的背景下,旨在推翻阿卡耶夫政權的“郁金香革命”,最終借助于傳統部族動員網絡,以反腐敗、反舞弊為口號實現。endprint
當年3月24日,反對派及其支持者聯合沖擊總統官邸,迫使阿卡耶夫倉惶出走。
借“革命”風潮登上總統寶座的巴基耶夫政權在5年之后重蹈覆轍,同樣被迫背井離鄉,走上流亡之路。
吉爾吉斯斯坦這兩次權力格局的重大變化,最大的不同是,2010年4月推翻巴基耶夫總統的集體行動,最初并非是有組織的,而更多的是一次由巴基耶夫政權失敗的經濟政策、對反對派的過度壓制以及總統在人事任命方面過多的裙帶主義行為,引發的國民憤怒情緒的總爆發。
一晃又是數年過去,吉爾吉斯斯坦當下面臨的挑戰一點也不比2010年時少。
這個以農業為主的中亞山地國家,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依然難見起色。該國人均GDP2013年只有約1282美元,位于亞洲第40位、全球第147位;失業率據官方統計,2010和2011年分別為8.6%和7.9%,但實際數字按國際社會的評估遠遠超過。盡管赴俄羅斯及鄰國哈薩克斯坦打季節零工,部分緩和了就業崗位嚴重不足的困境,但仍有大約50%的民眾不得不每天僅靠2美元艱難度日。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那里留學時,不少吉爾吉斯同學連街頭零售的馕和面包都買不起,只能用從老家帶來的面粉加上些許鹽,自己在電爐上烤,連油都舍不得放。配面包的只有紅茶而已。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可能連月票都沒有資格買,很多人要從遙遠的宿舍步行到學校。
在1998到2000年的兩年時間內,我看到首都比什凱克的最大變化是修建了兩座漂亮的公交車候車亭。當1999年吉爾吉斯斯坦主辦“上海五國”峰會時,這里竟然沒有五星級酒店用以接待,只能將唯一的四星級酒店的四個豪華套間,分配給中俄哈塔四國領導人居住。
好在,近五年來的兩場政權更迭以及民眾對選票重新統計的全程監督,改變了吉爾吉斯斯坦社會與政權關系的議程設置。自2010年巴基耶夫政權倒臺以來,新憲法的通過,2010年10月議會選舉的進行,以及2011年10月總統選舉的結束,標志著吉爾吉斯斯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政治周期。
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體制不再是超級總統制,轉為半總統制中的一種重要的子類別,即總理總統制。如此體制下,權力重心轉向議會,但總統仍有較大權力。與其他中亞國家的區別是,吉爾吉斯社會中潛在的抗議情緒,將不會單一指向某一權力中心。
吉的政治暴力得以暫時止息,政治緊張度下降,并且政治改革和議會、總統及地方選舉,基本按時間表進行,大規??棺h潮趨于緩和。
但另一方面,吉的政治議程依然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政治權重急劇增長的議會,內部不斷分化重組,代表地方部族、行業利益、外部大國的各股勢力,構成了錯綜復雜的權力配置關系,議會黨派之間甚至黨派內部的矛盾一如從前,意識形態分野不明朗,經常出現議員流失現象,對立或矛盾的雙方支持者,依然將舉行大型抗爭性集會作為一種常在邏輯。
在“習得效應”的驅使下,春秋兩次的游行抗議季已經成為吉爾吉斯政治場域的一種標志性景觀。
與中國扯不斷的關聯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有關中亞的內容主要是以漢武帝和張騫為中心展開的。公元前139年,張騫出隴西不久就被匈奴羈押,十余年后才率舊部逃至位于今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隨后又先后到達康居、大月氏等地,所到之處包括楚河、伊犁河畔的烏孫、敘利亞的條支等。中國人與如今吉爾吉斯斯坦所屬地理版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在那段歷史長河中。
當是時,漠北大族匈奴冒頓單于征服了周圍許多民族,吉爾吉斯人的祖先堅昆亦在被征服之列。漢將李陵降匈奴后,受命管轄堅昆等地區,其子孫后代均融入堅昆人之中,而和親匈奴的王昭君的后代也融入了堅昆人之中。
公元648年,一支由酋長失缽屈阿棧帶隊,來自唐朝西北數千里、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的黠戛斯朝貢團抵達長安。失缽屈阿棧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后裔,與唐朝皇帝有板有眼地敘起了同宗關系。
由玄奘口述、辯機整理的《大唐西域記》中,提到了美麗絕倫的伊塞克湖。
而據郭沫若考證,李白的出生地就在玄奘西行途經的素葉水城,即距比什凱克不遠的托克馬克,盡管這一提法仍有爭議,但吉爾吉斯斯坦還是很自豪地將托克馬克和李白聯系起來。我在比什凱克學習吉爾吉斯語時,那里的漢語教研室專門編譯了李白的部分詩歌,并將此作為中吉源遠流長的文明互動的標志性事件。
150余年前,陜西回民白彥虎起義失敗后,部分回族人由中國西北地區進入俄境,定居在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楚河平原上。這些被稱為“東干人”、持有典型秦腔、保留了不少清朝生活傳統的老回回,如今成了中國中亞民間往來的重要鏈條。
吉爾吉斯著名東干學者、科學院通訊院士穆哈買德.蘇尚洛,曾以“在祖先的土地上”為題,回憶了90年代初期訪問中國的往事;東干族著名詩人雅斯爾.十娃子曾經寫過不少有關祖國故土的詩歌,《中原》、《給陜西的信》、《獻給詩人屈原》等作品中,流露出綿綿鄉愁。
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中吉兩國間曾經橫亙的邊界線不再僅僅扮演隔離的功能,開始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友誼與利益的鏈條,雙方迅速完成了從以對抗為主題的冷戰結構到以合作為優先的后冷戰格局的轉換。
中吉關系并未受到政權嬗遞的影響,反而逐步提升到戰略伙伴關系的層級。在習近平主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中,吉爾吉斯斯坦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并可能發揮轉口貿易的優勢,分享更多發展紅利。這也是吉方在不同場合積極呼應中方號召的原因所在。
“誰跨明駝天半回,傳呼布魯特人來。牛羊十萬鞭驅至,三日城西路不開?!鼻宄娙撕榱良凇兑晾缂o事詩》中描繪的這一盛大場面,完全可能以現代方式,重新出現在未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上。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