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寧
(內蒙古財經大學 研究生處,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物質條件之一,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資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能源的利用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能源,作為基礎地位的能源成為現代國家關心的首要問題之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雖是資源能源大國,但由于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消費量在世界的排名并不樂觀。在不斷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能源問題日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因此,完善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實現能源、經濟和社會之間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了研究我國能源消費的情況,我們有必要對影響中國能源需求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
理論上認為影響能源消費需求總量的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產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轉換技術等因素。為此,本文收集了中國能源消費標準煤總量(Y)、國內生產總值GDP(X1)、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X2)、能源加工轉換率(X3)、年末總人口數(X4)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X5)作為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具體數據來自于1991—2011年統計數據,見表1。

表1 能源消費及其影響因素表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6-2012).
從選取的指標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種關系:GDP越高能源消費需求也就越高,能源消費量相應也越大;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越大預示著能源消費越大;很顯然,能源加工轉換效率越高,能源消費量越高;人口數量越多,需要的能源也就越多,能源消費也就越大。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越高,人們消費能源的意愿越低,需求也就越少。
本文是研究我國能源消費需求與主要影響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我們將模型設定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u
其中:Y為我國能源消費需求(萬噸標準煤)
X1為GDP(億元)
X2為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千克標準煤)
X3為能源加工轉換效率(%)
X4為總人口數(萬人)
X5為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
u為隨機誤差項,描述變量外的因素對模型的干擾
利用Eviews3.1軟件,導入數據,用這些數據對模型進行OLS回歸。通過變量之間的散點圖發現Y、X1、X4取對數后散點圖和線性圖具有更好的規律性,所以本文對其取對數處理,記作 lnY、lnX1、lnX4。
初次的回歸結果如下:

表2 包含全部變量的回歸結果
由此可見,該模型的可決系數較高,F檢驗值607.2902,明顯顯著。這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
1.檢驗:用簡單相關系數矩陣法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
由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之間相關系數都比較高,所以該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2.用逐步回歸法修正多重共線性。
分別做 lnY 對 lnX1、X2、X3、lnX4和 X5的一元回歸,依次分析結果發現:
加入X2的方程最大,所以以X2為基礎,順次加入其他變量逐步回歸。
經分析比較結果,新加入X3的方程的改進最大,而且各參數的T統計量檢驗顯著,選擇保留X3,再依次加入其它新變量逐步回歸。在X2、X3的基礎上加入lnX4,明顯增大。加入X5時也增大,但是T統計量符號不合理,所以剔除X5,最終采用X2、X3、lnX4這三個變量。
最后修正嚴重多重共線性影響的回歸結果如下。

表3 經過多重共線性處理的回歸分析表
其回歸結果為:

我們對模型進行異方差性的檢驗,運用white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表4 懷特檢驗分析表
由此結果看出,在顯著性水平a=0.05下,P=0.110292>0.05。所以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
由表3知:DW=1.579955。查DW分布表,得臨界值 dl(21,3)=1.026 du(21,3)=1.669。所以:du>DW>dl。由DW檢驗決策規則知,du>DW>dl不能判定是否有自相關。這就體現了DW檢驗方法的一個局限性:DW檢驗有兩個不能確定區域,即du>DW>dl和4-dl>DW>4-du區域。一旦DW落在這兩個區域就是無法判斷的,這是只能繼續增大樣本容量重新進行分析。對此本文不做重新分析。
根據以上的分析與檢驗,最終模型為:

由模型可以看出,影響能源消費的因素主要是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能源加工轉換效率和總人口數。
該模型估計的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年的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每增長1千克標準煤,資源消費就會增加0.003752萬噸標準煤;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資源消費就會增加0.019580萬噸標準煤;同理,其他變量一定的情況下,總人口數每增加1萬人,資源消費就會增加3.07011萬噸標準煤。顯然,這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也是相一致的。
通過以上對我國能源消費情況的計量分析,我們找到了三個影響能源消費的主導因素: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能源加工轉換效率和總人口數。根據這一結論,我們可以更加科學地制定能源消費計劃,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合理的調節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得我國的能源利用既不影響經濟增長,也不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根據以上的計量分析,本文提出幾點簡單的政策建議:
第一:節能優先。能源發展戰略的總方針應是“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在能源開發與能源節約的關系中,節能應放在第一位。這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途徑。不斷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水平,提高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目前的能源效率約為33%,比世界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能源系統的總效率很低,只有11.1%,也就是說,能源可采儲量變成終端有用能的只有1/10,約90%的能源在開采、加工轉換、貯運和終端利用過程中損失和浪費掉了。因此,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要堅持開發節約并舉,確保節能首要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結構優化。結構優化就是要逐步改變能源結構過度依賴煤炭的局面,加快開發新能源。發展清潔能源、優質能源,初步實現能源結構的多元化,并在煤炭的潔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
總的來說,對于我國能源消費,就是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通過有效的宏觀政策引導,建立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消耗的機制,加快能源技術進步,加強能源管理,妥善解決能源供給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保障現代化建設的能源需求。
[1]范雪紅,張意翔.基于計量經濟模型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M].理論月刊,2005.
[2]陶磊.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9,(5):769 -744.
[3]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49-297.
[4]郭郡郡,劉成玉.經濟增長、FDI來源與中國環境污染[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2,(2):40 -45.
[5]林伯強.中國能源需求的計量經濟分析[J].統計研究,2001.
[6]趙麗霞,魏巍賢.能源與經濟增長模型研究[J].預測,2008,(6):32 -35.
[7]國家計委節能.能源預測模型開發與應用[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8]史丹.中國能源需求影響因素分析[D].博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3.
[9]唐齊鳴,張炎濤.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的多重結構突變模型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3,(3):38-43.
[10]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課題組.我國能源供求中長期發展趨勢及可持續發展戰略[J].經濟研究參考,20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