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金 良
(內蒙古財經大學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西部草原既是西部人民賴以生存和經濟活動的基礎,也是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維護生態平衡、遏制荒漠化進程的重要綠色屏障,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遺傳資源庫以及天然草原和其他不同植物群落基地。然而目前中國的天然草原正面臨不同程度的退化,國家為改善生態環境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退牧還草等草原生態建設工程,雖然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效益,使受損的草原生態系統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整體持續惡化”的狀況尚未根本扭轉,草原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在草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下,實施合理的生態補償項目,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是生態補償的重要目標。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是“受益者付費”,即由政府或具體受益者對實施生態環境保護付出代價者,進行必要的補償,屬于增益補償,是對生態保護和建設者給與經濟上的補貼,以增加其從事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積極性。
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下發了《關于促進牧民增加收入的實施意見》即政府1號文件,決定對階段性禁牧、牧民轉移就業、購置牧機具、牧區燃油和牲畜良種等進行補貼。自治區財政每年拿出9億元,各盟市旗縣每年還投入6億元左右,全區達到15億元左右。2011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34億元,在內蒙古、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8個主要草原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截至2012年3月底前,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將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資金37.66億元全部下撥盟市。此項補獎政策覆蓋內蒙古10.2億畝可利用草原,涉及5567個嘎查村,惠及農牧民146萬戶。同時,自治區財政對牧區補貼的配套政策資金也在陸續下達。一是繼續對畜牧業良種給予補貼。對牧民購買區內具備旗縣以上生產經營許可證種羊場的特級、一級種公羊予以補貼,購買一只羊補貼800元。牧戶采用良種肉牛凍精,每頭基礎母牛每年補貼10元。對牧戶養殖良種基礎肉用母牛,每頭母牛補貼50元。三項補貼資金共2.4億元,其中自治區本級財政承擔的1.4億元已下撥。二是繼續對牧業機具購置給予補貼。在中央財政補貼30%的基礎上,將牧民購機累加補貼比例提高到50%,對牧民合作組織購置機具給予優先安排,需資金1.13億元,其中自治區本級財政補助的6780萬元已于年初下達。三是對牧民草原管護員給予補貼。2012年自治區與盟市、旗縣財政安排資金4700萬元,共聘用牧民管護員1.17萬人,做到每個嘎查村聘用1-2名草原管護員。四是對生態轉移安置試點給予支持。2012年全年自治區與盟市共安排轉移安置資金4億元,還安排優質高效草牧場建設資金2.2億元,自治區有關部門正在編制實施方案,待方案批復后自治區財政將及時下撥資金。之后截至2012年10月,2012年草原生態補獎資金也已發放17.6億元,65萬戶農牧民開始享受第二年的補獎政策,占應發戶的54.7%。
在2013年里,內蒙古自治區將在已取得的成就上繼續推進完善草原生態補獎機制。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下發的8號文件,即《關于開展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資金績效評價工作的通知》中,傳達了關于對2011與2012年中央財政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開展績效考核工作的細則通知。文件要求各盟市在制度建設、基礎工作、實施成效這三個方面對草原生態補獎開展情況做出說明,并報告給自治區農牧廳。此項績效考核工作有助于自治區對2011與2012年度各盟市工作進展加以了解,并在此了解的基礎上對下一步的工作開展做出決策。
本文選擇了內蒙古自治區具有代表特色錫林郭勒草原與呼倫貝爾草原牧區農牧民為調研對象,通過對這兩個區域生態保護獎勵政策實施情況的實地調研,分析論證了該政策的實施對當地農牧民生活、生產狀況的具體作用及影響,指出了生態補償政策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為加強該政策對改善草原地區農牧民生計的實際作用提出了建議及對策。
在綜合分析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采用目前廣泛應用的參與式農村評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對部分地區農牧戶進行隨機調查。PRA方法包括直接觀察、社區村民會議、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特定的群體討論會、參與式制圖等方式。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和半結構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農牧戶的家庭基本信息、經營畜牧業情況、收入與支出情況、當地草原生態保護狀況、生活滿意度和生計發展的限制因素等方面。2012年7-8月開展調查,調查農牧戶310戶,其中有效問卷303戶。
根據謀生方式、家庭勞動力分工、收入來源狀況,將調查農戶分為純農型、純牧型、農牧兼業型3類。純農型家庭主要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純牧型家庭以放牧為主要的謀生方式;農牧兼業型家庭為即從事農業勞動又兼有牧業。本次調查的303戶中,錫林郭勒盟純農型16戶、純牧型89戶、農牧業兼業型60戶;呼倫貝爾市純農型37戶、純牧型51戶、農牧業兼業型50戶。表1為研究區不同類型農牧戶的家庭規模和職業構成。
運用Microsoft Excel軟件統計分析不同類型農牧戶的家庭基本信息、生計策略及其對改善生計的認知情況。
1.草原牧區農牧戶家庭規模和職業構成分析
通過對內蒙古草原牧區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牧戶家庭狀況調查分析(見表1),均存在一定的差別,從總體情況而言,錫盟地區的家庭規模小于呼倫貝爾地區,從職業構成情況來看,錫盟地區從事農牧業本職行業的人數更多一些,呼倫貝爾地區職業選擇性更復雜一些,其原因可能和近年來呼倫貝爾市經濟相對比較發達,對外開放度更高有關,使得當地農牧民更容易獲取到新的信息及學習的機會,因此人們愿意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來改善當前的生活。從不同類型來看,錫盟地區農牧型的農牧戶家庭規模較大,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數比例要比純農型和純牧型的比例大,說明農牧型的農牧戶打破了傳統的思想,對改善當前的生活有著更強烈的愿望,因此,從事商業和外出打工的人數比例要更多些;在這一點上,呼倫貝爾地區與錫盟地區具有同樣的特點。

表1 研究區不同類型農牧戶的家庭規模和職業構成

圖1 不同類型農牧戶的年齡結構

圖2 不同類型農牧戶的文化程度
2.草原牧區農牧戶年齡結構與文化程度分析農牧戶在年齡結構和文化程度上也存在差異(圖1,圖2)。從不同地區來看,錫盟地區與呼倫貝爾市地區相比較,家庭規模較小、年齡結構偏大,教育普及率偏低。從不同類型家庭來看,純農型家庭整體年齡結構偏大,文化水平較低,表現為文盲比例較高,錫盟占12.5%,呼倫貝爾市占2.1%。大學生數量均較少,僅占6.25%和0。農牧型家庭的年齡結構偏小,大學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例相對較高,且文盲比例最小,錫盟和呼倫貝爾市都為0。結合上表的職業結構,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生計多樣化與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呈正比;農牧型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整體高于純牧型家庭,更高于純農型家庭。
1.生態補償前后不同類型農牧戶生活狀況變化
通過分析錫盟地區不同類型家庭生態補償前后的生活狀況(表2),可知:
生態補償前純牧型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牧業收入,占總收入的89.89%,生態補償后收入來源,牧業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他行業的收入和農業收入的比重有所增加,主要原因在于2011年以來所發放的生態補償資金包括,創業補助,即針對轉變生產方式為主、從事非牧性產業或就地舍飼養殖的牧民,給予每年3600元的貸款貼息補助,扶持帶動牧民實現轉產增收;以及轉移就業崗位補助,即,對禁牧區轉向二、三產業的牧民給予每月300元的就業補助,鼓勵和扶持勤勞增收。牧區的牧戶在政府的幫助下逐漸發展一些其他的行業,其中農業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一些牧戶進行大棚果蔬培育的收入。農牧型的牧戶家庭收入來源在生態補償前后的變化類似于純牧戶,純農戶的收入來源在生態補償前后變化不是很明顯,因為對于純農型農戶來說,生活在牧區的農戶有一些能夠獲取一些生態補償獎勵,生活在農區的農戶基本上得不到本次生態補償的獎勵,因此生活狀況變化不明顯。
生態補償前后純牧型家庭資金支出的變化為,生活支出比例下降,子女上學和醫療保健及其他支出比例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生態補償資金還包括,養老補助,即對禁牧區60周歲以上牧民在享受草場補助和當地養老金的基礎上,每月增加300元養老補助金;再有還包括,助學補助,即對接受高等教育的禁牧區牧民子女,每學年補助6000元,確保禁牧區牧民子女順利完成學業,從長遠角度解決穩定轉移就業問題。由于這兩項補助的增加,當地的農牧民提高了在教育費用和醫療衛生費用以及其他費用上的支出。農牧型家庭也表現為同樣的變化,只是農牧型家庭在子女上學費用的支出上份額更高一些,通過與當地牧戶訪談得知,他們已經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一些人希望通過上學把子女送到城里生活,還有一些人希望子女學成后能夠回鄉從事一些技術性勞動,因此在子女上學費用上的投入都很大。純農型牧戶由于生活壓力較大,在生態補償后雖然在子女上學和醫療保健上的支出也有增加,但是與純牧型和農牧型家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表3 呼倫貝爾地區不同類型家庭生態補償前后生活狀況變化(%)
表3為呼倫貝爾地區不同類型家庭在生態補償前后的生活變化情況,其整體的變化趨勢與錫盟地區基本上一致,只是呼倫貝爾市地區的人民收入總體狀況都比錫盟地區的高一些,而且當地人民從事的行業比較靈活,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其生活狀況的變化除了受益于生態補償之外,還與其自身的發展有關,因為,純農型家庭雖然得到了很少的生態補償獎勵,但是近兩年來其投入教育的支出和醫療本保健的支出在總資金支出的份額上與純牧型和農牧型的家庭基本相當。
2.生態補貼前后不同類型農牧戶生活滿意度變化
通過調查錫盟地區與呼倫貝爾地區的生活滿意度(表4,表5),總的來看,呼倫貝爾市地區各類型的農牧戶在生態補償前后的生活滿意度都高于錫盟地區,不滿意的情況低于錫盟地區,原因在于呼倫貝爾市地區農牧民收入水平較高,因此生活滿意度也較高。
對不同類型的家庭在生態補償前后的分析,以錫盟與呼倫貝爾市情況類似,因此以錫盟為例進行說明,在個研究區3種類型家庭中,生態補償后的農牧業型家庭和純牧型家庭,由于獲得的生態補償獎勵力度較大,生活滿意度也較高,分別達到45.1%和30.6%;純農型家庭的生活滿意度最低(10.1%),原因在于,部分純農型家庭成員文化程度較低,又缺乏職業技術,除了從事種植和養殖外,無法勝任文化水平或技術含量要求較高的非農工作,加上連年干旱,農業收入逐年減少,使這類家庭生活壓力變大,生活滿意度下降,由于純農型家庭成員的小農意識普遍存在,使他們仍然滿足于現狀,因此,大多數人對生活多持中立態度(79.8%)。

表4 錫盟地區不同類型家庭生態補償前后的生活滿意度對比(%)

表5 呼倫貝爾不同類型家庭生態補償前后的生活滿意度對比(%)
3.生態補償前后不同類型農牧戶生計策略變化
通過對不同地區各類型的農牧戶的訪談調查得知(表6、表7),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農牧戶目前所從事的生計活動有所不同,生態補償前后農牧戶愿意從事或愿意嘗試的生計活動也有很大差別,具體分析如下:
在生態補償前,錫盟與呼倫貝爾市比較來說,錫盟地區由于人口稀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當地人們接受外來刺激較少,人們更加愿意從事基礎性勞動;呼倫貝爾地區區域對外開放度較高,有一些農牧民尤其是農牧型的農牧民愿意嘗試一些新的技術性或商業性的勞動,但是人數相對較少。
在生態補償后,錫盟地區和呼倫貝爾地區的農牧民的生計策略都有所變化,不同類型的農牧戶從事的行業都有所增加。說明生態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農牧民改善生計策略,增加農牧民提高收入的途徑。
再以錫盟為例,分析不同類型農牧戶的生計策略變化。與生態補償前相比,純牧型牧戶和農牧型的牧戶愿意從事的行業明顯增多,因為,這兩種類型的農牧民獲取了更多生態補償獎勵資金,并且在政府扶持和資助下從事其他的行業也可以降低生計風險,而且可以獲取更多的家庭收入,尤其是農牧型家庭,他們文化水平偏高,學習從事技術性或商業性勞動更快,因此,他們的生活水平也較高。
對于純農型家庭來說,生態補償前后生計策略改善不明顯,因為,他們獲取的國家性或地方性資助較少,加之他們中大多數農戶更愿意維持現狀,不愿意或是沒有條件從事其他行業。他們的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是農作物和養殖方面的收入,部分勞動力打一些短期零工,主要集中在建筑業和服務業,每年務工時間不固定,屬于“有活就干”的類型。純農型家庭生計策略單一,生活狀況受到各種外界和自身條件制約,生計風險相對較高。干旱、牲畜疫病、糧食和畜產品價格下降、生產資料價格升高等一種或多種情況的發生都會大大增加這類農牧戶生計風險。

表6 錫盟地區不同類型農牧戶生態補償前后的生計策略比較

表7 呼倫貝爾不同類型農牧戶在生態補償前后生計策略的變化
1.生態補償前后草原農牧民保護草原生態意識的變化
根據對不同地區草原牧區的農牧民關于保護草原生態意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表8),生態補償后各個地區農牧民保護草原的生態意識都明顯提高,這與近兩年來,國家對草原保護的宣傳及對農牧民的生態補償有很大的關聯。具體分析如下:從不同地區來看,錫盟地區與呼倫貝爾相比,呼倫貝爾地區保護草原的意愿更加強烈,對于“是否擔心草原的退化會危及生產生活?”的問題呼倫貝爾農牧民回答很擔心的幾乎占50%以上,錫盟僅占25%左右;對于“是否支持禁牧與休牧政策?”問題,呼倫貝爾農牧民的支持率幾乎達到60%以上。
從不同類型的農牧民保護生態意識的變化看,呼倫貝爾與錫盟地區的變化幾乎一致,所以僅以錫盟為例加以說明。純牧型和農牧型的農牧民比純農型的農牧民有更強烈的保護草原生態的意愿,因為這兩種類型的農牧民對草場的依賴性更強,在實施生態補償之后,他們所獲取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更高,再者由于這兩種類型農牧民的文化水平平均較純農型的高一些,因此,他們更能理解和支持國家及地方政府保護草原的一些行為,也愿意提高自我保護草原的意識。
另外,問卷中提到“保護草原生態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的問題,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有賴于民眾意識的提高,可見,提高農牧民的環保意識對保護草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表8 生態補償實施后農牧民保護草原生態意識變化
2.生態補償前后環境質量變化
表9中顯示了不同地區的農牧民對生態補償以后,生活環境變化的一種直觀的反應,總體來看,錫盟和呼倫貝爾市農牧民感覺在生態補償后他們的環境質量都有所改善,并且草原退化程度也出現了好轉;由于錫盟與呼倫貝爾地區在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上的差異,使得兩個地區的農牧民整體感覺略有不同,錫盟地區農牧民感覺環境變化更加明顯,因為,錫盟地區氣候惡劣,降雨量較少,再加上長期以來的超載過牧使得該地區草原受損嚴重,近些年來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草原牧區草場的保護和治理以及農牧民的積極響應,使得草場恢復迅速,農牧民的直觀感受也比較強烈。
對于不同類型的農牧民的環境感受來說,各種類型農牧民之間差別不明顯,對目前的環境質量感到很滿意和滿意的達到65%左右,認為生態補償后草原退化情況有好轉的錫盟達到70%意識,呼倫貝爾市達到45%左右。

表9 生態補償實施后環境質量的變化
由此,可以說明國家的生態補助獎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農牧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和生活水平。
但是,從本次調查中有一點也應該因此注意,對于問題“與2010年前相比,草原退化、荒漠化程度如何?”在呼倫貝爾市地區選擇草場惡化的也達到了40%左右,這說明,單依靠生態補償的機制,還不能解決所有地區的草場退化的局面,還要針對不同地區加強生態建設方面的工作。
本次調查研究,主要是針對草原地區農牧民在接受了國家的生態補助獎勵資金之后,其生產、生活及環境的變化情況,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對于不同家庭類型的農牧民由于其存在家庭結構、生活方式、生計策略、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生態補助獎勵機制對其作用和表現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生態補助獎勵機制的實施也要做到針對不同類型的農牧民實施不同的補償機制。
(2)雖然不同家庭類型對生態補償體現出了不同的效果,但是,總體來說生態補償機制不僅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條件,而且,也有助于農牧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也可以促進草場的保護,改善環境質量。
(3)對于三種類型的農牧民,農牧型的家庭更能抓住生態補償所帶來的機遇,無論在提高家庭收入方面、還是在改善生計方面、以及在提高整體文化素質方面都表現出了較好的狀態;但是純農型的家庭在生態補償方面雖然也有收益,但是由于其獲取的收益較少,再加上小農意識較強,對于從生態補償中所獲取的資金大多不愿意投資到其他行業,只做簡單的生活支出來使用,因此,其生活、生產條件改善不明顯。純牧型的家庭雖然在生態補償中獲取了最多的實惠,但是由于其生活區域遠離城市,其獲取信息的途徑較少,加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生活習慣,使得他們受生態補償的影響要弱于農牧型家庭,但是要強于純農型家庭。
(4)生態補助獎勵機制的實施有利于草原地區草場的恢復和保護,有利于當地環境的改善,但是單憑這一種單一的政策,很難達到全面保護草場的目的,因此,還要通過一些輔助措施,來改善局部地區的草原惡化的局面。
1.農牧民生計發展的制約因素
針對內蒙古不同地區農牧民生活狀況的調查不難發現,不同家庭類型的農牧民對國家的生態獎勵政策實施后的生活變化表現有所差異,其中純牧型和純農型的家庭,由于他們的生計策策略比較單一,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和自身條件限制比較明顯,因此即便是國家給予其資金上的支持,也不能更好的改變其原有生活狀況,而對于農牧型的家庭來說,他們的生計手段多樣化,加之他們對改善當前的生活的愿望明顯,在國家的補貼下,能夠抓住機遇投資其他的行業,使之生活水平改善明顯。由此,可以分析出制約農牧民生計多樣化的因素有:
(1)農牧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通過分析發現大多數牧區農牧民的文化素質都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牧區的教育事業比較落后,不僅教育條件缺失而且教育質量也很差,比如很多牧區都沒有正規的學校,子女上學都得去附近的鎮里;有學校的地方,也是教室簡陋,教室資源不足等等,這些問題都成為了當地農牧民受教育的直接障礙。
(2)農牧民的“小農”意識嚴重
經過訪談發現,很多農牧民,尤其是對純農型和純牧型家庭小農意識嚴重,雖然他們家境貧寒,但是多數人,都不愿意或者覺得沒有能力改善當前生活條件,有些人安于現狀,有些人怕承擔風險,還有些人思想傳統,認為從事農牧業生產以外的行業都屬于“不務正業”等等,因此這些態度也嚴重制約了他們生計的改善。
(3)牧區第二、第三產業落后
由于牧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使得當地第二、第三產業相對落后,不能給當地農牧民提供足夠勞動就業崗位,使得當地農牧民多數都局限在了農牧業生產上,就農牧業活動本身而言,自然災害頻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牧產品價格的波動以及牲畜疫病等都制約著農戶的生計提高。
(4)牧區缺乏政府相關部門的引領和技術人員的技術指導
國家有關部門雖然為農牧民提供了部分生態補償資金,但是并沒有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指導,使得大部分農牧民只能把這部分資金作為存款來使用,有一些比較有想法的農牧民最終也因為沒有技術和能力而放棄了其他行業的投資。
(5)草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近些年來由于氣候干旱,草原超載嚴重,使得草原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國家雖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舉措,但是由于宣傳手段落后,農牧民不了解國家及政府的意圖,多數政策的執行的并不徹底,比如、牧民偷牧,謊報牲畜頭數、擅自擴大放牧規模的現象也不斷發生,因此,牧民生計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矛盾還在加劇。
2.生態補償政策存在問題
(1)生態補償范圍狹窄
本次生態補償所涉及的農牧民主要是針對純牧區和農牧交錯區的農牧戶,對于純農區的農戶生態補償力度不夠,但是,通過本次調查發現,純農區的農戶恰是屬于生活最貧困的類型,由于他們生活在草原地區,雖然部分土地適于農作物的種植,但是受到氣候和環境的限制,基本上都屬于靠天吃飯的類型,收入水平很低。
(2)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且不穩定
通過調查發現,很多農牧民反應,類似的生態補償以往也有,大多都是補償幾年后就降低補償的額度或是取消部分補償項目的資金,因此,單靠國家的補償,很難達到長期穩定的效果,要爭取一些企業和社會群體等團體的支持。
(3)生態補償機制標準不合理
在我國目前實施的生態補償項目中,補償標準基本上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這樣的補償方式會導致一些地區出現“過補償”,另一些地區出現“低補償”的現象。由于補償標準的制定缺乏科學依據,補償標準細化度不夠,又不能因地制宜,導致在執行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和矛盾。
3.完善生態補償策略、改善農牧民生計的建議
(1)針對不同類型農牧民要采用不同生態補償標準
根據不同類型農牧戶的生計策略和制約因素存在差異,應該采用相應的策略提高其生活水平。對于純農型家庭,應從在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能方面加強生態補償力度,并在政府引導的條件下積極挖掘傳統農業活動的潛力,或通過技術、品種的改進促進增收,同時應打破傳統的小農意識的束縛,積極從事相關的非農行業。對于純牧型家庭一方面就要積極落實國家的生態補償政策,另外還要加強對當地牧民的專業技術指導和培訓,使其具有從事牧業生產以外的職業技能。對于農牧型家庭,也要在有效評價其生活環境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其補償標準,在號召其改變傳統放養方式同時,使其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起來,實現“為養而種,以養增收”,種植優質飼料,解決飼草缺乏與牧業擴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2)吸引外資投入到草原生態建設
草原生態環境價值顯著,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旅游、科研文化景觀等價值是受惠于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價值,草原生態建設的受益范圍也具有全球性,因此要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如通過吸引外資的方式發展草原文化產業鏈,從而增加草原文化知名度、增加草原地區就業崗位,增加草原提取獲取信息的途徑等,以此來改善草原牧區民生問題。
(3)建立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延長補助期限
草原生態建設是一項持久的工程,其生態效益往往在很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目前,草原生態建設基本以“項目工程”為主,5~10年的補償期限過短,補償期滿后,項目區農牧民生活問題如何解決,生態成果如何鞏固,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應當至少實行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只有實行長效的生態建設補償機制,從制度上保障農牧民根本利益,才能鞏固草原生態建設成果,推進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
(4)完善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法律機制
完善草原保護和管理的法規。盡快制定和完善草原法的相關配套法規,并盡快出臺《草原征用使用補償標準》以及《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制度、基本草地保護制度和劃區輪牧、禁牧、休牧制度。進一步修改完善草原保護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規。
也可通過法律保障,加大對草原生態建設補償的監督力度。針對目前專項資金中使用不規范問題,應設立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對大額現金支出、不按合同支付等不規范使用資金的行為要及時糾正建立財政資金的績效機制,改變過去的“重撥款而輕管理”現象,做到追蹤問效,確保資金的使用。
[1]閻建忠,吳瑩瑩,張鐿鋰等.青藏高原東部樣帶農牧民生計的多樣化[J].地理學報,2009,(2):221-233.
[2]歐陽進良,宋春梅,宇振榮等.黃淮海平原農區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及其環境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4,(1):1-11.
[3]張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參與式農村評估(PRA)在流域景觀格局研究中的應用:以晉西黃土區吉縣蔡家川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1):25 -31.
[4]趙杰,趙士洞.參與式評估法在小尺度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中的應用:以科爾沁沙地堯勒甸子村為例[J].資源科學,2003,(5):52 -57.
[5]方鵬,黃賢金,陳志剛等.區域農村土地市場發育的農戶行為響應與農業土地利用變化:以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市、揚州市村莊及農戶調查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3,(5):319 -324.
[6]李小建.欠發達農區經濟發展中的農戶行為:以豫西山地丘陵區為例[J].地理學報,2002,(4):459 -468.
[7]史俊紅,趙立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人口問題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08,(6):33 -36.
[8]魏雯,徐柱,師尚禮等.基于參與式方法的農牧戶生計現狀評估:以內蒙古太卜寺旗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11,(10):2686 -2692.
[9]王博,丁國棟,顧小華.毛烏素沙地腹地植被恢復效果初步研究:以內蒙古烏審旗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3):237 -242.
[10]曹世雄,陳莉,余新曉.陜北農民對退耕還林的意愿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09,(2):426-434.
[11]馬巖,陳利頂,虎陳霞.黃土高原地區退耕還林工程的農戶響應與影響因素:以甘肅定西大牛流域為例[J].地理科學,2008,(1):34 -39.
[12]馬驥.農戶糧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華北平原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6,(6):36-42.
[13]沈滿洪等.論生態補償機制[J]浙江學刊,2004,(4):217-220.
[14]楊光梅,閔慶文,李文華等.基于CVM 方法分析牧民對禁牧政策的受償意愿:以錫林郭勒草原為例[J].生態環境,2006,(4):747 -751.
[15]白潔,王學恭.西北牧區退牧還草工程生態補償依據與標準[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4):130-131.
[16]鞏芳.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與保護草原生態的矛盾研究[J].鄉鎮經濟,2008,(2):71 -72.
[17]白瑩.草原生態保護與農牧民增收協調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07,(6):30-32.
[18]喬光華,王海春.草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的探討[J].內蒙古財經學報,2004,(2):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