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娟
摘 要: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思潮傳入中國。在歷經20多年的理論研究中,經歷了“翻譯引進”、“理論實踐”及“研究創新”三個階段。在此期間,女性主義不斷地被中國的學者們吸納、運用、升華,最終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為推動中國女性主義的研究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女性主義;吸納;創新
20世紀80年代,女性主義理論傳入中國時,人們對它的態度是謹慎的。從“西方”到“中國”,文化過濾是一個關鍵而復雜的過程,需要研究者根據自身文化積淀和文化傳統,對一種文學理論或文學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吸納、分析、運用、升華。它不斷地被中國的學者們在理論實踐中所借用、改造近二十年,最終被“成功地”植入中國當代女性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在近2O年的實踐中,中國女性主義研究,已初步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特色的學術領域。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翻譯引進”、“理論實踐”及“研究創新”三個階段。
一、“翻譯引進"階段
西方女性主義被引介入中國,大致經過了兩個時期。
第一時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義思潮由國內一些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在譯介國外文學時介紹到中國。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學》第4期上發表《<美國女作家作品選>序》一文,較早地介紹了美國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婦女文學”。1986年,法國女性主義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國出版,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的理論原創性、體系性及較大影響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義在中國處境的一個轉折點。l980年至1987年間,雖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但作為一種新式的哲學理論,西方的女性主義理論開始陸續被譯介進中國。第二時期:1988年前后進入到第二個引介活躍和深化階段。相對而言,這一時期的引介更系統化和專業化,更注重學科性和可操作性的兼容。這期間,國內一些權威性學術期刊陸續刊發對此類文論的介紹和評述的文章,如《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上海文論》、《文藝理論研究》等,加快了對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引介的步伐。一些學者編譯的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文集、匯編的女權主義論文集以及出版的一些相關學術論著,都曾通過積極地譯介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動態,為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引介者還介紹了女性主義研究對自身缺陷的反思與對未來的展望,在中國對女性主義理論研究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理論實踐”階段
從20世紀90年代之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翻譯介紹已經不能再滿足國內學界的研究,他們開始積極地將相關的理論運用于對中國新時期女作家作品的解讀,進入到一個從“拿來主義”到“為我所用”的實踐的勃興期。女性主義理論所提供的性別視角和重讀策略成為了他們的主要研究視角,這樣的實踐活動使中國的女性文學開始成為具有獨特價值的學術研究對象。于此同時,女性主義理論為中國當代“女性寫作”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有力的工具,中國女性主義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大,研究成果日漸豐富。如1989年出版的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王艷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等學術論著均對中國女性文學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三、“研究創新”階段
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沉淀,女性主義的研究進入到深化期,在當代女性主義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出現了一批專業研究者。他們許多在高等學校或科研院所,通過將女性主義理論的相關概念、流派、方法等引入,培養出一批批新的學者。在一些高校還成立了女性主義研究機構和學術組織,如1987年由李小江發起在鄭州大學成立的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個婦女研究中心。他們對女性主義在中國的深入發展研究提供了保障。至此,在“拿來”和借鑒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女性文學的具體實際進行研究實踐,西方的女性主義演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研究,“西方女性主義”在中國完成了“中國化”。
然而,在女性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許多困難和疑問,甚至要面臨著被再度被忽略的危險境遇。陳順馨在其《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論著中指出了女性主義在中國研究的情況下的三重困難問題:(1)理論與實踐結合欠佳的問題;(2)一些男性批評的曲解或抗拒的問題;(3)來自女作家或女研究者對其的不能理解而導致的理論、方法和評論對象相疏離的問題。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學者們從容應對,許多相應的對策和建設性的意見被提出。如學者喬以綱、賀桂梅等都曾撰文,就女性文學研究的基礎性建設、研究對象的確立、理論資源的清理、研究方法的多樣與互補及研究主體的學術素養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結語:綜上所述,在中國發生和發展走過了二十多年歷程的女性主義理論,經歷了“翻譯引進”、“理論實踐”和“研究創新”階段,從“拿來主義”到“為我所用”,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理論已初步形成了,并在中國逐步成為一種對文學進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理論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小英.簡論西方女性文學的發展[J].外國文學研究,2003.
[2]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