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陜西榆林市大規模集中移民搬遷始于2011年白于山區移民搬遷,涉及橫山、靖邊、定邊和子洲4縣。2012年,陜西省又啟動實施了黃河沿岸土石山區集中移民,涉及榆林市剩余8個縣區,至此,實現了榆林市大規模集中移民搬遷全覆蓋。
白于山區和黃河沿岸移民搬遷統稱為陜北移民搬遷,項目實施三年來,榆林市穩步推進,形成了搬遷規模大、建設標準高、群眾受益面廣的良好局面。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市累計搬遷3.46萬戶13.97萬人,完成投資37億元,完成建房面積210萬平方米,9716戶具備入住條件。
“四化”同步 城鄉統籌
榆林市以建設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推進的現代化新型移民社區為目標,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實用實效”原則,以縣城、集鎮、工農業園區搬遷為重點,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布局移民搬遷點,著力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年來,城鎮和工農業園區搬遷的人口已占到總體任務的65.3%。定邊縣衣食梁移民社區初步建成,同時配套建設物流園區,蔬菜、羊肉和有機肥加工廠,為移民戶配套土地,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將成為該縣副中心城鎮和陜蒙寧接壤的區域物流中心。
靖邊縣海則畔二區依托縣工業園區建設,將成為靖邊第二新區。該縣還打造了多元化就業創業平臺,創新移民就業模式,成立了白于山區進城移民人口就業服務中心,與縣城中小企業創業園建立用工信息渠道,為移民人口提供就業服務。同時成立就業互助協會,由政府注入資金,扶持入會移民自主創業,盡最大可能幫助移民進城有活干、有收入,為他們多元就業提供資金支持。
“類似這些大型集中移民社區的建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步到位,改變了傳統簡單復制農村的移民模式。”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榆林盡最大可能集中建設新型社區,把居住在貧困山區、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區域的貧困人口搬出來,改善其生存條件,改變其發展觀念,徹底為這些貧困群體拔掉“窮根”。
榆林市在實施移民搬遷過程中,堅持將其與貧困戶就業、創業、增收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考慮,采取有土、無土安置和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相結合的辦法,將移民搬遷房建、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同步推進。
創新機制 完善政策
“過去以村為單位就近安置的移民搬遷方式基本為‘零敲碎打,2011年以后100戶以上才設搬遷點,而且建設標準也史無前例。”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在移民搬遷過程中,各縣區還根據實際,實施了多元化戰略。
神木、橫山、定邊、子洲等縣,將扶貧移民搬遷與保障性住房政策相銜接,采取政策保障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充分釋放搬遷戶籌資能量,挖掘群眾自籌潛力,目前成效明顯。靖邊縣政府出讓部分土地,交由開發商商業化運作,出讓土地收益補貼搬遷戶。米脂縣采取B-T模式,由開發商墊資興建移民搬遷住房。佳縣采取團購模式,將開發商開發的房子限價銷售,為了降低群眾籌資壓力,政府在兌現建房補貼后,又聯系金融機構給每個搬遷戶發放貸款5萬元,政府給予貼息1年。榆陽、綏德、吳堡、清澗4縣區則依托開發商或與城郊村合作建設移民小區,緩解了政府承建移民小區的資金籌措壓力,實現政府、開發商和社會共贏。
2011年,市政府印發了《榆林市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實施意見》,明確了住房建設以政府投入和群眾自籌相結合,2011年、2012年市政府落實配套資金8億元,2013年落實市級財政配套資金2億元。市上分別按照北六縣每戶補助1萬元、南六縣每戶補助1.3萬元的建房補助標準直補到戶,其余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開發項目。各縣區也視財力安排了部分財政配套資金,或者采取無償劃撥土地等方式,減少移民搬遷群眾自籌壓力。
榆林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說,移民戶搬遷之后,還可以繼續享受遷出地各項政策待遇,以緩解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優先保證在冊貧困戶搬遷,落實特困戶免費住房政策,實施集中安置。據統計,目前全市在冊貧困戶搬遷比率達到50%左右,特困戶搬遷人口占10%左右,符合條件的廣大貧困人口均可享受到移民搬遷政策的最大紅利。